应用底栖生物评价威海双岛湾人工鱼礁修复效果
发布时间:2020-07-11 07:02
【摘要】:近年来,人工鱼礁作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增殖渔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沿海省市蓬勃开展。本文于2014年3、6、8月对威海双岛湾海域进行调查,选取人工鱼礁区、鱼礁邻近区、对照区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调查,研究了不同区域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功能群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并采用Shannon指数(H′)、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海洋生物指数AMBI与M-AMBI评价等方法,,评价了人工鱼礁对底栖生境的修复效果。调查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8门70科97种,环节动物25科43种,节肢动物19科25种,软体动物13科16种,棘皮动物8科8种,其他类包括海绵动物、纽形动物、腔肠动物、鱼类共5种。其中环节动物与节肢动物为该调查海域主要类群;鱼礁区与邻近区及对照区平均鉴定物种数基本无显著性差异。按照食物类型将大型底栖动物分为碎屑食者功能群(D)、肉食者功能群(C)、杂食者功能群(O)、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PL)共4类功能群;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其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DCOPL;不同调查航次鱼礁区均以碎屑食者功能群、邻近区以肉食者功能群、对照区以肉食者功能群或碎屑食者功能群种类所占百分比最高。碎屑食者,中蚓虫为3个调查航次,鱼礁区、邻近区、对照区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地位明显。3个调查航次鱼礁区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在1746~3520 ind?m-2范围之间;邻近区在1880~4343 ind?m-2范围之间;对照区在2568~3928 ind?m-2范围之间。鱼礁区平均生物量在5.65~67.79 g?m-2范围之间;邻近区在15.17~23.41 g?m-2范围之间;对照区在11.76~16.75 g?m-2范围之间。在不同调查航次、区域中碎屑食者功能群所占平均丰度、生物量百分比最高。通过检验,鱼礁区与邻近区、对照区的平均丰度、平均生物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经CLUSTER分析和MDS排序,可将调查站位划分为2个聚类组群,对分组起主要作用的物种为中蚓虫、刚鳃虫等。通过对聚类组群间各环境因子比较分析,水温、盐度、水深、水体总悬浮颗粒物含量间成显著性差异。调查海域Shannon指数(H′)值在0.60~1.51之间,按照污染评价等级皆为重度污染或中度污染,不同区域间H′值无显著性差异。通过ABC曲线分析表明,除6月份鱼礁区域与8月份对照区域外,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明显扰动外,其余皆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依据AMBI对各种底栖动物环境敏感程度的生态分组,调查区域皆以干扰耐受种(EGIII)所占丰度比例最高;AMBI值在2.70~3.76之间,认为调查区域环境受到轻微干扰或中度干扰,8月份鱼礁区与邻近区AMBI值差异显著,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M-AMBI值在0.46~0.69之间,认为调查区域环境质量适中或较好,6月鱼礁区与邻近区M-AMBI值差异显著,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各评价结果赋值计算,认为人工鱼礁区环境质量要优于对照区与邻近区。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对修复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短时间内效果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53.1
【图文】:
站位(图 2-1),其中鱼礁区(1#、4#、6#、11#、12#)5 个站(A4、A5、A6、A7)4 个站,对照区(C1、C2、C3、C5、各调查站位平均水深见表 2-1
C3D侧扫声呐结果(a对照区)、(b鱼礁区)
图 2-3 镂空方型礁结构(a 正面)(b 侧面)Fig.2 Structure of hollow square enhancement reefs. (a. Main) ( b. Side)
本文编号:2750105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53.1
【图文】:
站位(图 2-1),其中鱼礁区(1#、4#、6#、11#、12#)5 个站(A4、A5、A6、A7)4 个站,对照区(C1、C2、C3、C5、各调查站位平均水深见表 2-1
C3D侧扫声呐结果(a对照区)、(b鱼礁区)
图 2-3 镂空方型礁结构(a 正面)(b 侧面)Fig.2 Structure of hollow square enhancement reefs. (a. Main) ( b. Sid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于长清,张国胜,张硕;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与集鱼效果[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付东伟;栾曙光;张瑞瑾;陈勇;;人工鱼礁开口比和迎流面形状对流场效应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3 田胜艳;于子山;刘晓收;张志南;林岿璇;刘廷志;;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监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研究[J];海洋通报;2006年01期
4 武彤;当前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年03期
5 张志南,图立红,于子山;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二)生物与沉积环境的关系[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6 袁伟;张志南;于子山;邓可;;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7 周红;华尔;张志南;;秋季莱州湾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8 张莹;吕振波;徐宗法;陈玮;陈建强;;环境污染对小清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02期
9 张莹;刘元进;张英;徐炳庆;吕振波;;莱州湾多毛类底栖动物生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2年04期
10 戴纪翠;倪晋仁;;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75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5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