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23:00
【摘要】:近年来大黄鱼病害频发,特别是由变形假单胞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的变形假单胞菌NZBD11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仅在16~20°C致病,温度对其致病性影响较大,在18°C时会导致内脏白点病的发生,当水温大于28°C或小于16°C时疾病自然消退。因此选择低温不致病温度12?C、高发致病温度18?C和高温不致病温度28?C对研究该菌ECP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期为阐明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利用玻璃纸覆盖平板技术制备变形假单胞菌的ECP,经初步测定,该ECP有蛋白酶、淀粉酶、卵磷脂酶、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又检测出丝氨酸、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氨肽酶和酸性、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未检测出明胶酶、脂肪酶、脲酶及金属蛋白酶类活性。将变形假单胞菌NZBD11置于12?C、18?C和28?C下培养、制备ECP,研究培养温度对ECP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氨肽酶、酸性、碱性磷酸酯酶和溶血活性不受培养温度的影响,除淀粉酶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卵磷脂酶、类糜蛋白酶,在18?C下较其他两个温度有更高的酶活性,初步推测这些酶活性与变形假单胞菌的毒性密切相关;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ECP都有20多条蛋白条带,但是带宽和染色深浅有差异,尤其是50 kDa、43 kDa和28 kDa蛋白条带在18?C时表达的量异于在12?C和28?C时的表达量。在内脏白点病的高发温度(18?C)培养变形假单胞菌并制备ECP,测定不同温度(12?C、18?C和28?C)下ECP的酶活力,结果显示ECP的淀粉酶、丝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卵磷脂酶、酸性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28?C条件下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12?C或者18?C时的酶活力;半胱氨酸蛋白酶类、氨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在特定温度(16~20?C)高发并非由于ECP在该温度下的活性较高。结合培养温度、环境温度对变形假单胞菌ECP组分的影响实验,显示变形假单胞菌ECP中的酶活性,尤其是可能与菌体毒性密切相关的天冬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类、类胃蛋白酶、类糜蛋白酶和卵磷脂酶,在发病温度(18?C)并未表现出比不发病温度(12?C和28?C)更高的活力,这说明虽然变形假单胞菌ECP具有多种酶活性,是其致病因素之一,但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发生机理很复杂,不局限于ECP的酶活力。
【学位授予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43
【图文】:

白点病,内脏


了胞外产物的酶活性及溶血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致病机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图2-1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症[2]Fig. 2-1 Symptoms of internal organs white-spots disease of P. crocea[2]2.1 实验材料2.1.1 实验菌株变形假单胞菌 NZBD11 由本实验室胡娇等[2]分离鉴定自患内脏白点病的大黄鱼病灶部位,于-80 C 保存备用。2.1.2 实验试剂牛血清白蛋白(BSA)、干酪素(酪蛋白,Casein)、考马斯亮蓝 G-250(Brilliant Blue)、脱脂奶粉(Non-fat milk)、可溶性淀粉、吐温-80、明胶、尿素等均购于厦门市泰京生物

来源,图谱,位论,溶血价


位论文 大黄鱼源变形假单胞绵羊血细胞的溶血活性,三个样品的溶血价均接近 1:2,培养响。温度对 SDS-PAGE 电泳的影响,SDS-PAGE 电泳 12%的压缩胶显示,不同培养温度来源的变有 20 条左右的蛋白条带,分布在 10~170 kDa 区域内,颜色深是 10~20 kDa 区域蛋白条带分布密集。18 C 的胞外产物显示了Da 条带,这是其他两个培养温度来源的胞外产物所没有的;胞外产物中清晰可见,但在 12 C 胞外产物中未出现,且 18 颜色更深。这些都说明,培养温度对变形假单胞菌的胞外产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霏;鄢庆枇;黄伟卿;熊何健;王程程;马英;;大黄鱼网箱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J];中国水产科学;2014年06期

2 胡娇;张飞;徐晓津;苏永全;覃映雪;马英;张艺;韩坤煌;鄢庆枇;;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白点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4年02期

3 刘双凤;;迟钝爱德华氏菌在水产动物中致病性及致病因子的若干研究[J];黑龙江水产;2014年01期

4 牛可钦;冯进辉;吴洽庆;鲍锦库;;萨尔瓦多型银合欢种子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5 黄伟卿;王楠楠;;大黄鱼三种寄生虫病爆发与同期水温关系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6 王忠华;张辰仓;王印庚;苏跃中;陈霞;刘振勇;;网箱养殖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及其防治[J];水产科技情报;2012年06期

7 任燕;陈献稿;刘鹏威;潘厚军;陶家发;石存斌;吴淑勤;;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8 杨思维;刘敏;;浅论毒素与仔猪腹泻[J];中国动物保健;2012年08期

9 刘振勇;林小金;谢友Oz;吴宁江;范希军;;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继发细菌感染致死原因的研究[J];福建水产;2012年01期

10 刘家富;韩坤煌;;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水产;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2760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60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