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獐子岛海洋牧场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12:58
【摘要】:海洋牧场(Marine Ranching)是新型生态海洋渔业生产系统,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我国兴起了建设海洋牧场的热潮。獐子岛位于北纬39度,目前已建成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浮游植物群落(Phytoplankton Community)是海洋牧场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其在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獐子岛海洋牧场海域夏季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的夏季通过采样调查、鉴定、分析等工作对海域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共检出浮游植物3门39属73种,其中,浮游硅藻(Bacillariophyta)30属58种,占总种数的79.45%;浮游甲藻(Pyrrophyta)8属14种,占总种数的19.18%;浮游金藻(Chrysophyta)1属1种,占总种数的1.37%。各年硅藻所占浮游植物总种类的比例为74.07%-80.77%之间,甲藻为16.67%-24.24%,金藻为0.00%-4.17%。优势种:2010年为4种硅藻;2011年为3种硅藻;2012年为4种硅藻,2种甲藻;2014年为3种硅藻,3种甲藻;2015年为2种硅藻,2种甲藻。浮游植物丰度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在1.59×104 cells/m3-142.63×104cells/m3之间,均值为34.34×104 cells/m3,最小值出现在2014年调查中的ZZD07站位,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调查中的ZZD09站位。獐子岛西北部海域、褡裢岛周边近岸海域和大耗岛北部及西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较大,三座岛屿(獐子岛、褡裢岛和大耗岛)的中部海域、獐子岛南部海域和大耗岛南部海域的浮游植物丰度较小。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0023 g/m3-34.8442 g/m3之间,均值为3.8041 g/m3,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调查中的ZZD06站位,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调查中的ZZD02站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情况相对于丰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群落多样性指数及空间分布:浮游植物群落的H’变化范围在0.4855-1.9624之间,均值为1.3241,其中,2012年的H’最大,2015年的H’最小;J’变化范围在0.1853-0.9671之间,均值为0.5740,其中,2012年的J’最大,2015年的J’最小;D变化范围在0.8820-4.9221之间,均值为2.3518,2015年的D最大,2010年的D最小。各年的H’、J’和D的空间分布情况差异较大。群落指标之间相关性:丰度与生物量之间一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均匀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些年份丰度与J’或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群落相似性分析:10个调查站位中,ZZD05、ZZD06、ZZD07、ZZD08四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余站位的情况相似。环境因子中的温度、盐度、pH、COD、溶解氧、油类、硝酸盐等对浮游植物群落有显著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93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扬;吕颂辉;江天久;李欢;萧云朴;尤胜炮;;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9年01期

2 张玮;王为东;王丽卿;张瑞雷;陈庆华;;嘉兴石臼漾湿地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3 杜桂森,王建厅,武殿伟,赵盼,张为华,刚永运;密云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密度[J];植物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4 王朝晖,韩博平,胡韧,林秋奇;广东省典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富营养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5 陈菊芳;齐雨藻;徐宁;王朝晖;;大亚湾澳头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周年数量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6 孙晓庆;董树刚;;沙埕港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南方水产;2008年03期

7 杨姣;刘正文;钟萍;张修峰;;广东惠州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对鱼类去除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宋东杰;李朝晖;华春;虞蔚岩;华岚;张捚;黄成;余俭;;长江流域镇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9 郝彦菊;唐丹玲;;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水温上升的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8期

10 陈立婧;吴竹臣;胡忠军;彭自然;刘其根;;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邦钦;;中国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对中尺度物理过程的响应[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杨柳;刘正文;陈非洲;;不同生物修复措施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全国藻类多样性和藻类分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涛;刘胜;黄良民;练健生;严岩;王友绍;;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吴琼;钦娜;吴波;李晓波;王全喜;;上海市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钟超;黄邦钦;;2010年春季南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黄邦钦;;南海中尺度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朱为菊;李晓波;周晓梅;王站付;陶晶晶;王全喜;;上海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岑竞仪;吕颂辉;;海口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何学佳;高亚辉;彭兴跃;;应用光合色素标记物研究2001年2月-6月厦门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欧林坚;林丽贞;王丹;杨听林;黄邦钦;;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磷酸盐胁迫与限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静;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在微藻鉴定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肖利娟;华南地区两座大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与演替机制比较[D];暨南大学;2011年

3 金海燕;近百年来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沉积记录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游江涛;热带亚热带典型水库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颗粒物脂肪酸组成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赵秀侠;太湖蓝藻水华形成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李秋华;大镜山水库水质改善生态工程效果及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特征[D];暨南大学;2008年

7 孙育平;营养盐加富、滤食性鱼类和浮游动物对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芝娟;调水调沙对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明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张力文;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庄道阔;镜泊湖流域浮游植物群落和功能类群特征及水质评价[D];河北大学;2015年

5 李景;温棚高产凡纳滨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因子的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松艳;上海港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与时空分布特征[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7 欧腾;贵州3座深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乔芮;基于镜检和浮游植物色素分析的贝类食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9 吴芳仪;华阳河湖群和升金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李沂幰;白石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粒径谱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7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67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3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