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中肋骨条藻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生物絮团培养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12 21:45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快速发展,这种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设备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其推广。一种低运营成本、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顺势兴起。但其水质调控依赖高价微生态制剂、絮团及功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丞待解决。本文通过对自然海域中,中肋骨条藻分离培养,探究了其最适培养条件以及中肋骨条藻在生物絮团快速构建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絮团稳定性研究、养殖饵料营养强化、水质稳定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生物絮团中优势藻种的分离与培养自然海域低洼处与养殖工厂排污口衔接处,其中生长大量的藻类,大多具有良好的不良环境耐受性与良好的净水作用。本实验采用改良微吸管分离法,分离了鱼腥藻、具槽直链藻、中肋骨条藻3种可能应用于生物絮团快速形成的藻种,并对3种藻进行扩种培养,从藻体生理生态,分析应用可能性。结果表明:鱼腥藻、具槽直链藻均不适于应用于生物絮团技术,中肋骨条藻适于添加到生物絮团中。2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最佳生长条件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温度(10、15、20、25、30、35℃)、盐度(10、15、20、25、30、35)和硅酸钠添加浓度(0、2、5、10、15、20 mg/L)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培养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10℃低温也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最适硅酸钠添加浓度为5 mg/L。在适宜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添加浓度条件下,其增殖过程基本符合单胞藻的S形生长曲线。藻体在高温(35℃)时不能繁殖、盐度低于25时生长较差,硅酸钠添加浓度在0-5 mg/L时,随浓度增大,藻细胞最大密度逐渐增大,超过10 mg/L时,藻体繁殖受到抑制。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和盐度,添加适量硅酸钠促进繁殖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和成本。由于中肋骨条藻具有高、低温均能生长且适盐较高的特点,且其长链多刺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参与生物絮团的发育形成,因而在海水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絮团生态养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3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0、0.5、1、3、5×10~4个细胞/m L)添加量对生物絮团中固体悬浮物,水体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最适添加量为(1-3)×10~4个细胞/mL。在该添加量下,水中藻体生长状态良好,固体悬浮物在5-7 d比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相对较低,但比其他组没有显著优势(P0.05)。4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有益菌添加量、C/N比最佳组合的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添加浓度(1、3、5×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1、0.5、1×10~5 CFU/m L)不同C/N比调控(10:1、15:1、20:1)对水中生物絮团的影响,找到最佳组合。试验测定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总固体悬浮物的含量。结果表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1×10~4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1×10~5 CFU/mL为最佳组合。但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2×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5×10~5 CFU/mL组合;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3×10~5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0.1×10~5 CFU/mL两个组合差异不显著。重复试验中最佳组合对水质调节效果较好,总固体悬浮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968.4
【图文】:

形态特征,念珠藻科,毒性比,生理生态


图 2-2 所分离藻种的形态特征Fig.2-2 Separation of algal2.3.2 分离优势藻应用可能性分析表 2-3 所分离藻的筛选表 2-3 Separation of algal screening藻种名 生理生态 细胞形态 毒性比增长率饵料价值是蓝藻门、念珠藻目、念珠藻科,为整条藻丝粗细一致,或具营养细胞,原生质体均匀或有颗粒,具鱼腥藻(Anabeana sp.) 巨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la) 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sp.)

形态图,中肋骨条藻,形态


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最佳生长条件的探究3.3 结果3.3.1 中肋骨条藻的形态试验分离所得的中肋骨条藻如图 1 所示,单体细胞直径 6-8 μm,形态不规则,大多呈圆筒状或近八边形。细胞链长短不一,大多在 4-50 细胞之间。细胞链并不全是长链和直链,也能够形成短链、支链、弯链结构。

中肋骨条藻,生长变化,烟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同温度下中肋骨条藻的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斌;成明;钱鹏;李士虎;阎斌伦;;金属离子对中肋骨条藻的胁迫效应及叶绿素a合成的影响[J];海洋科学;2012年07期

2 刘亚林;韩笑天;白洁;郑立;刘洁生;杨维东;邹景忠;;脉冲式营养盐输入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8年02期

3 杨登峰,赵卫红,李金涛,王江涛;磷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4 吴瑜端,郑志宏,王琰;污水海水混合中磷形态转化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生长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5 李金涛,赵卫红,杨登峰,王江涛;长江口海水盐度和悬浮体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5年01期

6 丁勇,游克仁,游华,游玉;中肋骨条藻工厂化培养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1996年04期

7 丁勇,游克仁;中肋骨条藻工厂化培养技术要点[J];海洋渔业;1996年03期

8 唐兴本,赵新生;中肋骨条藻的室内筛选室外培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5年02期

9 李金涛,赵卫红,杨登峰,王江涛;室内培养研究硝酸盐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10 丁勇;游克仁;游玉;游华;;中肋骨条藻工厂化培养技术[J];科技信息;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福;王广策;张宝玉;范晓蕾;周百成;;中国海域几株中肋骨条藻类似硅藻的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丁光茂;洪华生;王大志;;三种海洋浮游藻类氮营养吸收动力学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高光;高坤山;;硅藻中肋骨条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的生理学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宋星宇;黄良民;王汉奎;张建林;;2002年夏季珠江口中肋骨条藻和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态过程研究[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王秀秀;黄邦钦;;中肋骨条藻在磷营养限制下的补偿生长效应[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高嵩;韩秀荣;侯俊妮;石晓勇;;浒苔组织提取物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克生作用的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陈国福;张春云;闫培生;徐仲;王广策;张宝玉;;威海沿岸赤潮藻类骨条藻种的生物多样性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8 蔡恒江;李博;;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中肋骨条藻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9 由希华;潘光;石敬华;李恒庆;;浮游植物种间竞争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10 苗洪利;;赤潮中利玛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LED单色光饱和光强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闪英;中肋骨条藻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表达量与生长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苟万里;rDNA序列在几种浮游植物的分类和中肋骨条藻定量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张议文;两种海洋常见硅藻间的他感作用研究及他感物质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卢慧明;大型海藻龙须菜化学成分及其对中肋骨条藻化感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洪斌;条斑紫菜养殖对浮游藻类和浮游细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菌藻化感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汪辉;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孙科;东海典型赤潮藻种群动态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8 吴波;长江口区藻类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袁健;东海三种重要赤潮藻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周凯;2000~2001年粤东大规模增养殖区柘林湾和深澳湾的生态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宝;中肋骨条藻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生物絮团培养中的应用[D];烟台大学;2018年

2 董鹏;不同粒径与浓度清洁疏浚物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3 刘亚林;营养盐输入对富营养河口、海湾微藻群落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茅华;两种硅藻生长特性及其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李慧;化感作用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种间竞争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沙相宇;中助骨条藻自他感物质对自身及两种甲藻e笥跋靃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高光;硅藻中肋骨条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的生理学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8 明瑶;微藻应对环境压力的生理与分子响应机制[D];汕头大学;2010年

9 许丽娜;两株海洋真核藻溶藻细菌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伟;紫外辐射对硅藻中肋骨条藻无机碳利用机制的影响[D];汕头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91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791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a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