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非常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沿海的渔业资源正面临全面衰退的严峻现状,该两种海洋鱼类也不例外,尤其是日本鳗鲡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收录,状态定为“濒危”。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可以用来检测物种的遗传变异水平和群体遗传结构,探讨各种进化因素的影响机制,以及阐明种群适应环境的遗传学机制,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前期关于小黄鱼和日本鳗鲡的群体遗传学研究由于受到遗传标记种类及数目的限制,基于不同类型的遗传标记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甚至相互矛盾。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两种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亟需通过更加精细的分子遗传标记对这两种海洋鱼类群体遗传特征进行解析。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基于较高密度的微卫星位点和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筛选的全基因组层面的SNP位点,对小黄鱼和日本鳗鲡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和本地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磁珠富集法,成功构建了小黄鱼基因组微卫星文库,设计并筛选出17个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所筛选的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显示:17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目从4到21个不等,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4583-0.9167,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7154-0.9566,所有位点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2个位点显著偏离哈温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并且经Micro-Check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微卫星位点可能含有无效等位基因。17个位点之间,均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2.通过1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对小黄鱼四个地点不同采样时间的样品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发现,小黄鱼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等位基因丰富度也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基于两两群体间的FST,主成分分析(PCo A),STRUCTURE群体聚类分析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等对群体结构解析时,首次检测到了小黄鱼群体在时间尺度上遗传组成的显著变化,该遗传分化可能是受到遗传漂变、过度捕捞或者环境因子突变的影响。3.利用1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小黄鱼1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15个微卫星位点在15个小黄鱼群体中均检测到较高的多态性,通过中性位点的群体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沿海的小黄鱼并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表明小黄鱼群体间具有非常高的基因流,且不存在地理隔离模式和近期的瓶颈效应。但是通过离散位点筛选方法筛选到一个适应性位点(Lpol03),该位点可能与谷氨酸受体相关。通过该离散位点的分析,检测到了高基因流下可能的本地适应性信号,并且小黄鱼群体间可能存在隐存的遗传结构。基于离散位点检测到的遗传结构,暗示了中国沿海的小黄鱼可能存在两个比较独立的越冬群体,且具有多条可能的洄游路线。4.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RAD-seq)分析了采集自中国和日本沿海的日本鳗鲡11个自然地理群体的264个个体,所有个体经过建库测序共产生4,149,717,848原始数据(Raw reads),数据经过过滤后与已发表的日本鳗鲡基因组草图比对,应用SAMTOOLS软件共检测到45,552,012个SNP位点。经过严格质量过滤,共保留37,700个SNP位点用于群体基因组学分析。基于保留的所有SNP位点分析结果显示11个日本鳗鲡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FST=0.002012),表明日本鳗鲡群体间具有很高的基因流。基于ADMIXTURE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1个日本鳗鲡群体间并不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但是从DAPC聚类图和NETVIEW遗传关系网络图上能够看出其中几个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存在一定的分化趋势,可能是受到了遗传漂变、洋流或产卵批次的影响。5.通过两种基于FST值的筛选方法和一种基于等位基因频率与环境因子关联的方法,共筛选到355个离散位点(outliers),功能注释显示这些离散位点所在的基因主要与生长发育、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细胞组成和生物过程相关,显示中国近海日本鳗鲡不同群体在单世代可检测到一些与本地适应性相关的信号。KEGG通路分析注释到10条代谢通路,主要包括Wnt信号通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通路、心肌细胞中的肾上腺素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这些代谢通路参与了日本鳗鲡繁殖、发育、学习记忆、渗透压调节等生命过程,可能与其对分布范围内不同环境因子(如水温、盐度等)的适应相关。相关研究结果系统阐明了小黄鱼和日本鳗鲡的种群遗传特征和本地适应性可能的遗传机制,对于小黄鱼和日本鳗鲡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以及深入了解海洋生物适应环境的遗传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科学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17.4
【图文】: 图 1-1 RAD-seq 技术流程图(Baird et al. 2008)Figure 1-1 A basic schematic of RAD-seq1.2.4 种群基因组学在海洋鱼类群体遗传学中的应用海洋生物由于具有群体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基因交流频繁且生存环境不存在明显地理屏障等特点,为精确解析海洋生物群体间遗传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该研究领域也成为目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Allendorf et al.,2010;Palsboll et al.,2007;Waples,1998)。在过去的几年当中,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使得从基因组水平上更有效便捷地获取大量的遗传信息成为可能,使众多非模式生物的基因组信息得到进一步发掘,为海洋生物种群基因组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亦成为种群基因组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研究手段(Ellegren,20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Figure1-1Technologyrouteofthisstudy
第二章 小黄鱼微卫星位点的分离及多态性位点的筛选P 软件(Rousset,2008;Raymond and Rousset,1995)分析每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equilibrium,HWE)和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果 酶切结果结束后进行 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见图 2-1。由电泳图可见der 相比,小黄鱼基因组 DNA 已经被酶切完全。酶切片段长为 100 1500bp,表明酶切效果已经达到构建小黄鱼微卫星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洋坤;胡艳;张天真;;RAD-seq技术在基因组研究中的现状及展望[J];遗传;2014年01期
2 郭弘艺;魏凯;唐文乔;李辉华;谢正丽;刘东;刘至治;;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鲡幼体的发育时相及其迁徙路径分析[J];水产学报;2012年12期
3 郭弘艺;魏凯;谢正丽;唐文乔;吴嘉敏;陈文银;;中国东南沿海日本鳗鲡幼体的日龄及其孵化时间[J];水产学报;2011年07期
4 叶茂;申望;王日昕;郑兆祥;石戈;;日本圀(Charybdis japonica)微卫星位点的分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1年01期
5 徐兆礼;陈佳杰;;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1期
6 徐兆礼;陈佳杰;;小黄鱼洄游路线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9年06期
7 孙波;鲍毅新;赵庆洋;张龙龙;胡知渊;;微卫星位点获取方法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9年10期
8 吴仁协;柳淑芳;庄志猛;金显仕;苏永全;唐启升;;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海、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遗传结构[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9期
9 李建生;林龙山;程家骅;;东海北部秋季小黄鱼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温度和盐度的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09年03期
10 丁峰元;林龙山;李建生;程家骅;;东海区北部小黄鱼生殖群体分布及与水团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思思;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
2803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0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