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菌性白斑病的发生及其病原学病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6:13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对虾的主养殖品种,随着养殖的深入开展,其产量近几年高居世界首位,为我国沿海乃至内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产业的发展也伴随着病害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一种新型的对虾细菌性白斑病(Bacterial white spot disease,BWSD)进行了深入研究。2015~2016年,对浙江、河北、山东、江苏、天津五省市共9地区出现白斑症状的凡纳滨对虾150余口养殖池进行了调查,出现白斑症状的对虾检出率达84.7%。对调查中存在白斑症状的对虾进行取样,参照GB/T 28630.2-2012白斑综合症(WSD)诊断规程中套式PCR检测法,进行WSSV检测排查,各地甲壳上具有明显白斑的患病对虾均未被WSSV感染。调查发现养殖水温在26℃以上均有细菌性白斑病的发生,其发生不受养殖模式的影响,室外大塘、室外高位池、室外保温棚以及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四种主要养殖模式中均有检出。由于凡纳滨对虾一年四季均有养殖,养殖水温在26℃以上,故细菌性白斑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肉眼观察下,患细菌性白斑病(BWSD)对虾头胸甲出现的白色斑点与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后的白斑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患细菌性白斑病初期,对虾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基本正常,活力比较旺盛,未出现明显死亡现象,而患病毒性对虾白斑综合征属急性死亡,2~3天内死亡率可达100%。由于养殖业者缺少区分细菌性白斑病和病毒性白斑综合征的技术,当白斑发生时往往采取消极措施,甚至紧急排塘,结束养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文对细菌性白斑病的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性白斑呈圆形,具明显辐射肋,由白斑中心延伸至锯齿状的边缘;白斑的中心处通常呈暗褐色,后期此处虾壳被侵蚀穿孔;而由WSSV感染引起的白斑呈圆形,边缘光滑、规则,圆形中密集分布大量黑色小斑点,无明显中心。细菌性白斑病白斑处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白斑中心虾壳被细菌破坏、分解,壳下充满大量组织碎片和细菌,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被严重破坏、侵蚀,出现断裂,最终在整体结构上形成明显凹陷与断层;高倍镜下观察发现,断裂的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得细胞核呈嗜碱性深染,壳下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伴有炎症、甚至坏死。电子显微镜下,细菌性白斑中心区域甲壳被细菌侵蚀,出现穿孔,穿孔四周甲壳呈絮状,并有大量的杆状细菌黏着、积聚。同时,白斑周围的健康甲壳也有大量杆状细菌附着。研究结果为区分细菌性和病毒性白斑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从浙江、山东(2015年)、河北、天津、江苏和山东(2016年)患病对虾样品中的头胸甲白斑中心区域分离获得6株优势度达80%以上的优势菌,编号分别为ZJ201506、SD201508、HB201509、TJ201509、JS201510、SD201601。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基于16s rDNA与基于gyr B的序列分析最终确定6株优势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或其后期异型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药敏实验结果为:6株优势菌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头孢氨苄、盖博斯林、苯唑青霉素、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利福平、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不敏感。利用菌株JS201506对健康的凡纳滨对虾进行浸浴感染,浸浴浓度为5×102~5×106cfu/mL。同时设置创伤浸浴感染实验组,使用解剖刀对受试对虾甲壳进行创伤处理,以留下划痕不穿透为原则,创伤实验组浸浴浓度为5×104cfu/mL和5×105cfu/mL。结果显示,实际检测浓度为2×104cfu/mL感染组的受试对虾于27d出现与自然患病对虾相同的早期细菌性白斑;检测浓度为6.7×105cfu/mL感染组和9.1×105cfu/mL感染组分别在12d和10d出现早期白斑,在29d和25d时出现中、后期白斑。创伤实验组对虾头胸甲上均出现了沿创伤部位生长的白斑,且白斑较为明显,以上患病对虾均表现出活力正常,摄食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死亡。因此,当水体中的解淀粉芽孢杆菌浓度高于104cfu/mL时,对虾存在感染细菌性白斑病的风险。从回感患病对虾白斑中心区域进行细菌分离得到一株优势度为87.1%的细菌,该菌革兰氏阳性,杆状,具芽孢。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 DNA的序列分析得出结论,分离的优势菌与菌株JS201506为同一株菌。本研究使用市场销售的3种不同品牌的以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菌的微生态制剂粉末充氧活化后,对健康凡纳滨对虾进行高浓度浸浴实验,施用量按照指导用量的4~5倍。结果显示:3种微生态制剂感染受试健康对虾分别在16d、20d和18d时,甲壳出现了典型的细菌性白斑症状,而受试对虾摄食状态良好,未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市售以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菌的微生态制剂高浓度施用会导致细菌性白斑病,故养殖过程中应合理的使用微生态制剂。综上,本文研究病毒和细菌两种对虾白斑症状的不同,正确的区分了细菌性白斑病与病毒性白斑综合征,对开展对虾健康养殖和相关病害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浙江、山东、河北、天津、江苏五省市对虾细菌性白斑病调查和致病原分析,发现解淀粉芽孢杆菌或其后期异型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是的主要致病原,并且该病的发生与以芽孢杆菌为主要成分菌的微生态制剂过量施用存在关联。同时,本论文所得结论也为提高水产养殖的生态安全意识和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945.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J];海洋与渔业;2018年09期

2 张铁;邢泽宇;梁艳;曹英昆;高广;王森琪;;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概述[J];科学养鱼;2018年07期

3 郝俊;张振奎;邵蓬;丁子元;蔡琰;;天津滨海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变化特征[J];科学养鱼;2017年04期

4 ;凡纳滨对虾喜添新品种[J];水产养殖;2017年06期

5 ;凡纳滨对虾“海兴农2号”[J];海洋与渔业;2017年06期

6 方杨建;;凡纳滨对虾苗种挑选重要性及挑选运输技术[J];水产养殖;2016年03期

7 陈学洲;李苗;李健;曲克明;何玉英;;渔业主推品种“凡纳滨对虾”的推广应用情况研究[J];中国水产;2016年07期

8 张元;;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青苔的危害与防控[J];黑龙江水产;2016年04期

9 何树金;王凤敏;左德顺;闫立君;宋凯;;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与当地“土苗”对比试验[J];河北渔业;2014年12期

10 何树金;王凤敏;;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新品种试验报告[J];河北渔业;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贤;陈永青;李卓佳;;芽孢杆菌特性及其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效应[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黄皓;刘小林;吴长功;陈锚;张树勇;;海南省凡纳滨对虾的引种和选育[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管越强;王慧春;康现江;;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的免疫防护和抗氧化酶基因转录的影响[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家松;李卓佳;罗亮;;不同碳源在凡纳滨对虾不换水养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传道;黄润庆;路群山;章跃陵;;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抗肿瘤活性的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晓军;张同武;赵翠;张兵;柳承璋;李富花;胡松年;相建海;;凡纳滨对虾基因组的初步分析[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严芳;陈传道;黄锡望;张佩;章跃陵;;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糖基修饰水平多态性的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汪元梅;习欠云;叶瑞松;熊接华;高萍;朱晓彤;束刚;王丽娜;王松波;江青艳;刘丽;张永亮;;饲料中添加人参多糖对凡纳滨对虾miRNA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詹春兰;王慈;翁凌;蔡秋凤;刘光明;曹敏杰;;凡纳滨对虾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及性质研究[A];全国第九届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刘小龙;杨林;习欠云;熊接华;江青艳;张永亮;;复合植物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海 李洁尉;南海涌动创新潮[N];科学时报;2011年

2 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王敏;我科学家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基因组[N];科技日报;2019年

3 记者 张宝全;美国凡纳滨对虾在我市繁育成功[N];营口日报;2016年

4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林亚茗 通讯员 李洁尉 实习生 罗恒;凡纳滨对虾从南美游到中国[N];南方日报;2013年

5 缪翼;“低盐凡纳滨对虾饲料风味改良剂”获国家专利[N];中国渔业报;2010年

6 吴凡;“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食味劣化及调控”通过鉴定[N];中国渔业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建列 通讯员 陈忠;科技让对虾“跳上”百姓餐桌[N];广东科技报;2013年

8 福闻;凡纳滨对虾选育技术通过验收[N];中国渔业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毛永彬;求真务实勤探索 海洋养殖焕生机[N];广东科技报;2012年

10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凡纳滨对虾工程化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渔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生物能量学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张志怀;高位虾池水色及其它环境因子变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张留所;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筛选、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定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于赫男;环境胁迫对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行为、生长及生理活动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5 胡毅;凡纳滨对虾饲料配方优化及几种饲料添加剂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张洋;扇贝、对虾基因组BAC文库构建及其重要功能基因的初步筛选和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7 李二超;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调节[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史英力;以凡纳滨对虾β-actin基因启动子为元件的重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9 于明超;芽孢杆菌和中草药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李喜莲;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体重调控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鉴定及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浩;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细菌性白斑病的发生及其病原学病理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2 袁卫;芽孢杆菌筛选及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和抗逆性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3 宋增磊;虾肝肠胞虫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技术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4 闫明磊;饲料中胆固醇、大豆卵磷脂及其交互作用对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抗逆性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5 宋泰;二种不同溶解态的铜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代谢、免疫功能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孙博超;复合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中的应用及评价[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7 朱亦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的应用探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8 武和英;一凡纳滨对虾养殖场的虾病原跟踪检测及脱氮菌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9 杨帆;棉籽糖和裂壶藻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中山大学;2018年

10 秦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光照环境优化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3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13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8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