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长牡蛎新品系营养品质与风味及浮游动植物饵料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08:29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贝类,在中国沿海分布广泛。尤其在山东沿海已有牡蛎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趋势,牡蛎的营养品质风味方面也越来越受大众关注。本研究以此为背景,以山东不同地区长牡蛎不同群体选育系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长牡蛎营养品质、风味及饵料多样性相关的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然海域中长牡蛎真核生物饵料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解烟台崆峒岛(KTD)海域和日照东港(DG)海域长牡蛎真核生物饵料组成及群落特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KTD和DG两海域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进行检测;同期测定两海域的环境因子(溶解氧、氨氮含量等10个理化指标),并与真核浮游生物丰富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海域共鉴定出真核浮游生物455种:KTD海域检测出36个门类424种;DG海域检测出34个门类365种。绿藻门、硅藻门是两海域浮游植物中整体丰度最高的门类。KTD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3.0%-21.3%之间;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16.59%之间。DG海域,绿藻门各月丰度在2.0%-12.3%之间;硅藻门各月丰度在2.0%-47.0%之间。占优势地位的浮游动物主要是节肢动物门类的物种,其每月丰度分别在6.0%-38.9%和7.6%-48.6%之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pH、SiO_3~(2-)-Si、NO_3~--N等环境因子为影响该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了解双壳经济贝类养殖区饵料组成及其在时空的变化,对海岸带食物网、生态基础管理和海洋经济贝类养殖生产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2.不同长牡蛎新品系营养品质分析(1)对KTD和DG两处海域养殖的多个长牡蛎新品系的营养品质进行了检测,以长牡蛎三月份性腺增殖期为例探究发现:鲁益1号新品系(LY)和日照群体新品系(RZ)糖原含量高于其它品系。青岛群体新品系(QD)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系。LY新品系和对照组(Control,C)总脂肪含量高于其它品系。对KTD和DG两处海域养殖的相同品系长牡蛎营养成分比较发现:KTD海域养殖的长牡蛎总蛋白含量高于DG海域养殖的长牡蛎,而长牡蛎糖原含量、总脂肪含量DG海域高于KTD海域。对长牡蛎雌、雄个体间的营养成分比较显示:雄性长牡蛎的蛋白、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雌性;雌性长牡蛎的脂肪含量要高于雄性。(2)对新鲜长牡蛎进行脂肪酸含量测定,并比较不同品系长牡蛎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显示:RZ群体新品系与LY新品系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群体;长牡蛎QD群体新品系、长牡蛎LY新品系、长牡蛎RZ群体新品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于其它品系,但不同品系之间EPA、DHA这两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无明显规律;长牡蛎LY新品系、长牡蛎对照组、长牡蛎RZ群体新品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普遍相对高于其它品系。对KTD和DG两处海域养殖的相同品系长牡蛎脂肪酸含量比较发现:各品系的SFA含量KTD海域普遍高于DG海域;两地海域养殖的长牡蛎同品系间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PUFA含量差异较为显著,普遍呈现KTD海域高于DG海域的特点。对雌雄个体间差异分析发现:SFA和MUFA含量总体呈现出长牡蛎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UFA、EPA和DHA含量无明显规律。对煮制后脂肪酸含量检测发现:各品系长牡蛎煮制前后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以DG海域为例,长牡蛎煮制后三、七月份呈现出SFA、MUFA、PUFA含量下降的情况,五月份则表现为SFA、PUFA、MUFA含量都增高。煮制后三、七月的长牡蛎脂肪酸总量降低,五月脂肪酸总量增高。3.长牡蛎滋味成分的测定及与饵料组成的相关性分析(1)对KTD和DG两海域多个新品系新鲜长牡蛎的滋味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味道强度值(TAV)值,结果发现:长牡蛎主要呈味物质的含量在不同品系、不同养殖海域及不同生长季节之间有着明显差异;且两地海域三月份养殖的长牡蛎未煮制样品,谷氨酸和丙氨酸味道强度值大于1,认为它们对长牡蛎风味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未煮制长牡蛎样品中主要呈味核苷酸的含量较高,TAV值全都大于1,认为腺苷酸、肌苷酸、鸟苷酸这三种核苷酸为长牡蛎的风味做出了重大贡献。(2)对煮制后的长牡蛎的呈味氨基酸和核苷酸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滋味物质在煮制前后,其含量的变化对长牡蛎滋味的改变有很大影响,表现在:煮制后氨基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甲硫氨酸在煮制后未检出。氨基酸味道强度值(TAV)在煮制后下降,五月仅谷氨酸的TAV值大于1,三、七月的长牡蛎在煮制后氨基酸的TAV值小于1。对煮制后核苷酸含量及TAV值比较发现,煮制后各品系长牡蛎鸟苷酸、腺苷酸的含量及TAV值有所升高,但煮制后肌苷酸的含量及TAV值则有所下降。(3)对LY新品系长牡蛎的滋味数据与前期高通量测序获得的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大部分滋味成分与硅藻门的海链藻属、舟行藻属、环毛藻属,甲藻门的夜光藻属、裸甲藻属、杜波斯克属以及隐藻门的Telonema等呈正相关,与微球藻属、微胞藻属、鞭毛藻类、共甲藻目等呈负相关。4.长牡蛎气味成分的测定及比较分析本研究通过GC-IMS快速测定了长牡蛎气味成分,并根据指纹图谱对比了蒸煮前后气味成分的差异。确定了包括醇、醛、酮、酸、酯、酚、硫等64种气味成分,分析了多个样本间气味组成的百分比差异。具体如下:(1)对DG海域的长牡蛎品系气味成分比较发现:三月样品中,LY新品系气味组分1,2,4-三甲苯、3-戊酮的百分比是长牡蛎对照组的2.2和3.2倍,对照组气味组分中的1-庚醇、2,3-戊二酮和3-戊烯-2-酮的百分比是LY新品系的1.7倍;五月样品中LY新品系气味组分1-戊醇、异丙醇和反,顺-2,6-壬二烯醛的百分比是对照组的1.7倍;七月样品中LY新品系气味组分中3-戊酮的百分比是对照组的2.5倍,对照组气味组分中的1-辛烯-3-醇、(E)-2-辛烯醛的百分比分别是LY新品系的1.8和1.7倍。对KTD海域品系间进行发现:气味组分百分比出现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三月的长牡蛎LY新品系与对照组中,LY新品系气味组分中丙酸乙酯、乙酸乙酯和2,3-辛二酮的百分比可达对照组的1.5-2.4倍。(2)对DG和KTD海域的LY新品系进行比较发现:三月DG海域的LY新品系气味组分中的庚醛、己醛的百分比分别是KTD海域的4.7、3.9倍,苯甲醛和1-戊醇的百分比可达KTD海域的3倍,同期KTD海域LY新品系中3-甲基丁醛的百分比可达DG海域的2倍;五月DG海域的LY新品系气味组分中3-戊烯-2-酮、2-己烯醛、反,顺-2,6-壬二烯醛和2-己烯-1-醇乙酸酯的百分比可达KTD海域的2-3倍,同期KTD海域LY新品系中乙醇的百分比可达DG海域的4.2倍、庚醛的百分比可达DG海域的2.7倍,以及2-丁酮、1-丙醇、己醛的百分比可达DG海域的2.2倍;七月DG海域的LY新品系气味组分中1-戊醇的百分比可达KTD海域的2.5倍,同期KTD海域LY新品系中2-己烯醛的百分比可达DG海域的3.9倍。(3)长牡蛎煮制前后气味物质的比较:煮制后的牡蛎散发出更多的风味物质,如反,顺-2,6-壬二烯醛、2-苯乙醇、愈创木酚、环己酮、辛醛、2-己烯-1-醇、2-壬酮、2-丁酮、2-庚酮、1-辛烯-3-醇、1-辛烯-3-酮、3-甲基丁酸、庚醛等物质浓度有所增加;此外,有部分物质在煮熟后浓度明显降低,如1-戊醇、2,3-戊二酮、2-丙醇、二甲二硫等。煮制后的长牡蛎,醇类、酮类、苯类、酸类、硫类普遍降低,醛类、酯类、烯类、酚类明显升高。
【学位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917.4
【部分图文】:

区域图,区域图,崆峒,东港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自然海域中长牡蛎真核生物饵料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准备实验所用样品分别来自烟台崆峒岛(KongTongDao, KTD)和日照东港(DongGang,DG)的近岸海域逐月采集的水样,使用 0.22um 微孔滤膜对水样现场抽滤,所取样品置于液氮中保存、运输。样品自 2017 年 11 月开始采集,到 2018 年 7 月结束。其中崆峒岛海域共 9 个样品,东港海域因台风原因致 2018 年 6 月取样失败,共 8个样品。采样区域见图 1-1。

曲线,数目,曲线,海域


图 1-2 OTUs 数目稀释曲线Fig.1-2 The rarefaction curves of the numbers of OTUs对聚类得到的 OTUs 数目进行统计发现:所有月份样品中种水平总共 455 个OTUs。其中 KTD 海域的 OTUs 数目总体高于 DG 海域,KTD 海域浮游植物 OTUs数目在 2018 年的 1 月、2 月、3 月、4 月较高,最低是 2018 年的 6 月;浮游动物OTUs 数目最高是在 2018 年的 4 月、5 月,最低是在 2018 年的 6 月。DG 海域浮游植物 OTUs 数目最高在 2017 年的 11 月、12 月份,最低是在 2018 年的 4 月;浮游动物 OTUs 数目最高是在 2017 年的 12 月,最低是在 2018 年的 4 月(表 1-3)。表 1-3 有效序列数及 OTUs 数统计Tab.1-3 The statistics of effective tags and the number of OTUs样品编号有效序列数注释的序列数样品 OTUs总数/个注释到种水平上 OTUs 总数/个注释到种水平上浮游植物的 OTUs 数/个注释到种水平上浮游动物的 OTUs 数/个K1711 80058 67524 762 203 75 77K1712 80036 64511 702 208 83 75K1801 80090 64259 847 212 99 78K1802 80119 66114 706 206 91 70K1803 80220 67161 672 205 90 67K1804 80111 65667 756 231 96 86K1805 80046 60896 707 220 87 97K1806 55678 33632 339 128 49 58K1807 80122 69498 500 201 74 78D1711 80167 68223 684 207 88 62

真核生物,丰度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3%;硅藻门(Diatomea)各月丰度在 2.0%-47.0%之间,其中 1 月(D1801)最高,达到了 47.0%。浮游动物在两地海水群落中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占地位的主要是节肢动物门类的物种,其每月丰度分别在 6.0%-38.9%和 7.6%-48.6%之间。在 KTD 海域的 2017 年 11 月、12 月和 2018 年的 1 月、2 月、3 月、4 月、7 月以及 DG 海域的 2017 年 11 月、12 月和 2018 年的 1 月、3 月、4 月、5 月、7 月的样品中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婷;王伟民;张立群;苏玉伦;;废弃牡蛎壳的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年09期

2 劳俊达;叶桉琦;王耿波;陈伟集;杨芳;;一种振动式牡蛎壳粉碎装置结构设计[J];农业装备技术;2018年01期

3 薛纯子;许凡;;牡蛎与牡蛎壳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综述[J];广东化工;2018年13期

4 王淇;;牡蛎壳废弃物综合利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8年21期

5 吴明;;律师和牡蛎[J];喜剧世界(上半月);2017年11期

6 邓海波;;走私的东西是什么[J];高中生;2017年03期

7 苗建银;赵海培;李超柱;陈艳辉;方怀义;;牡蛎壳的开发利用[J];新农业;2012年06期

8 李泳;宋文东;洪鹏志;张兆霞;;变废为宝——谈牡蛎壳的综合开发利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2期

9 赵娟;杨耐德;倪利勇;吴峰;王贵;;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牡蛎壳微粉对聚丙烯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13年04期

10 李晓菲;胡世伟;纪丽丽;刘娟花;宋文东;李世杰;;以牡蛎壳为载体海卤缓释肥对辣椒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文鹏;王欢;项学敏;;高岭土改性牡蛎壳及其吸附除磷性能研究[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6年

2 王浩;宋文东;;牡蛎壳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韩自强;李琪;;长牡蛎壳橙品系遗传多样性与早期抗逆性研究[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宋佳泽;黄湘通;杨守业;;方解石质牡蛎壳的元素组成原位微区分析及环境指示[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5 薛恩兴;徐华梓;彭磊;;天然海洋碳酸钙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6 范昌福;王宏;裴艳东;王海峰;;渤海湾太平洋牡蛎壳体记录的冬季停止分泌/春季恢复生长的最低水温[A];《地球学报》“同位素地质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专辑[C];2012年

7 朱曦;衣萌萌;王淼;卢迈新;;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的筛选及其对养殖废水处理效果初步研究[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8 周昌仕;侯晓梅;杨菁;王丽;王玉斌;慕永通;;广东西部沿海地区牡蛎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养殖户、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A];2015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认识经济新常态 运筹渔业十三五论文集[C];2015年

9 葛建龙;李琪;于红;孔令锋;;长牡蛎壳色相关SCAR标记的鉴定与定位[A];“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主任医师 胡献国;锌王牡蛎[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记者 梁思奇;牡蛎壳资源变废为宝[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根 通讯员 王嘉 姜俏俏;牡蛎小镇的建设是不可复制的[N];威海日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牟金磊 通讯员 姜俏俏;“乳山牡蛎”如何走向精致[N];威海日报;2019年

5 记者 马洋 通讯员 胡正成;新型人工鱼礁破译废弃牡蛎壳“重生密码”[N];江苏科技报;2015年

6 通讯员 正成 陈森青;新型人工鱼礁:撬开牡蛎壳的“重生密码”[N];科技日报;2015年

7 记者 黄凌 通讯员 王磊;贝壳“变”骨头 价值胜黄金[N];福州日报;2018年

8 云儿;补钙的学问[N];民主协商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聂宗玉;巧布项目种子 激活经济动力[N];威海日报;2014年

10 赵玉洁;从“蚝宅”看建筑的低技开发[N];中华建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文韬;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葛建龙;长牡蛎壳色性状选育及其遗传学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徐勤增;牡蛎壳人工礁生态效应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沈跃;牡蛎壳组织工程骨材料制备和Rab5在骨系分化中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强;牡蛎壳生物滞留系统对青岛市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D];青岛大学;2019年

2 刘朋超;长牡蛎新品系营养品质与风味及浮游动植物饵料相关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3 卢凡;基于绿色设计理念的牡蛎壳产品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年

4 李雁乔;牡蛎壳土壤改良剂对t/溪蜜柚品质影响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5 张琴;牡蛎壳基印迹材料的制备、表征及除镉性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年

6 王秀平;改性伊利石和改性牡蛎壳对染料的吸附研究[D];福州大学;2016年

7 李文艳;牡蛎壳为原料制备纳米碳酸钙及表面改性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王玉侠;铁盐改性牡蛎壳回收剩余污泥中磷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吴锋;牡蛎壳超微粉/聚丙烯(PP)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玉;牡蛎壳生物载体的制备及在生物滤器工艺中的应用[D];华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22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22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3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