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及肠呼吸结构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2:37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花鳅科(Cobitidae),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肉质鲜美,是一种营底栖生活的小型经济鱼类。近年来,随着大鳞副泥鳅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大鳞副泥鳅鱼苗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但是,大鳞副泥鳅在苗种阶段的高死亡率,成为了其规模化人工养殖的巨大阻碍。因此,通过对大鳞副泥鳅早期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消化酶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并对其肠呼吸组织结构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丰富大鳞副泥鳅早期生活史基础资料,同时也为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胚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大鳞副泥鳅初孵仔鱼口咽腔封闭,消化道为一条封闭的柱形直管。3日龄仔鱼卵黄囊体积明显减小,肠道前端开始膨大。4日龄时,仔鱼开口摄食,口咽腔可见味蕾和杯状细胞,消化道迅速发育,食道结构开始分化为前后两部;5日龄,卵黄囊基本耗尽,肝脏呈网状结构,肝血窦出现;7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味蕾和粘液细胞大量增加,肝脏出现脂肪空泡;15日龄后,食道前后段结构差异显著,后段呈 I‖形状。20日龄,食道粘液细胞丰富,肠道,肝脏和胰脏发育逐渐完成。50日龄幼鱼前肠粘膜褶皱结构复杂,粘液细胞丰富;中肠到后肠毛细血管逐渐丰富,管壁也逐渐变薄,分化为明显的消化区与呼吸区。20日龄后大鳞副泥鳅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10-20日龄为肠道呼吸功能形成期,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与其生存在静水低氧环境有关。利用组织学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组化染色技术对仔稚鱼消化道各段粘液细胞的发育与分布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大鳞副泥鳅粘液细胞分为I、II、III和IV 4种类型。消化道粘液细胞最早出现在4日龄仔鱼的口咽腔和食道。10至15日龄,口咽腔和食道粘液细胞数量快速增长,15至20日龄肠道各型粘液细胞数量显著增长,20日龄后消化道粘液细胞分布广泛。随着仔稚鱼发育,消化道各部粘液细胞主要以III和IV型细胞为主。根据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发育特点,5至10日龄和15至20日龄为其消化道功能发育的两个敏感时期,20日龄后消化道功能逐渐发育完善。测定了大鳞副泥鳅仔稚鱼期间的特定生长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1日龄仔鱼体内能检测到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仔鱼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在3日龄达到最小值(0.158?0.01)mg/mL,随后逐渐上升。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的全活力与比活力变化模式不同。消化酶的全活力均随着仔鱼生长发育而增加。仔鱼在7日龄胰蛋白酶的比活力达到峰值(78.97?8.09)U/mg protein,之后显著下降,15日龄之后显著性上升,25日龄之后趋于稳定。脂肪酶的比活力在5日龄和20日龄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为(0.322?0.02)U/mg protein,(0.835?0.13)U/mg protein。淀粉酶比活力在5日龄到达峰值(2.65?0.0)U/mg protein,20日龄后缓慢下降趋于稳定。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至5日龄显著上升,之后逐渐下降,在15至20日龄比活力有一定上升,25日龄后逐渐趋于稳定。利用光镜和电镜对大鳞副泥鳅成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其肠道可以分为前、中、后3段,肠壁由内向外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肠道各段的粘膜褶皱高度、粘膜层以及肌层厚度,后肠显著低于前中肠。而较于前中肠,后肠粘膜上皮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网与肠腔之间的阻隔距离为(1.95±0.34μm)。扫描电镜对肠道粘膜表面观察,后肠无明显褶皱,粘膜表面柱状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轮廓不明显,而前中肠表面形成形态复杂的褶皱,并含有大量分泌细胞。粘膜上皮超微察发现,前肠的明显的柱状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发达,分布丰富的杯状细胞,胞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吞饮小泡。与此不同,后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为特化的扁平上皮细胞,且与哺乳动物的肺泡I和II型肺泡细胞超微结构相似,内含有丰富的板层小体。其气血扩散距离主要由3部分组成:超薄的上皮细胞延伸的胞质层(1.47±0.23μm);内皮细胞胞质层(0.21±0.03μm)以及两者之间的基底层(0.27±0.05μm)组成。大鳞副泥鳅肠道兼具消化和呼吸两大功能,前肠为行使消化和吸收功能场所,后肠为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的场所,中肠结构介于前后肠之间,是消化与呼吸重叠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仔稚鱼4日龄开口,至20日龄为其发育的敏感期,10至20日龄为其肠道呼吸功能的形成时期,20日龄后消化系统发育趋于完善,其肠道主要起到呼吸功能的部位为后肠。大鳞副泥鳅在发育初期对于糖类、蛋白质、脂肪均有一定消化能力,其中对糖类的利用率高。随着消化功能逐渐完善,后期对于蛋白质以及脂肪的利用率逐渐升高。建议在培育苗种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发育时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来相应调整饵料配方,来促进仔稚鱼的生长。加强对5~20日龄仔稚鱼的日常饲养管理以提高苗种成活率。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917.4
本文编号:2824395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91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秋;郭忠娣;胡雨;高胜涛;王志坚;;大鳞副泥鳅仔稚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15年06期
2 陈亚军;李义;徐乐;凌去非;葛星星;;环磷酰胺对大鳞副泥鳅免疫抑制的研究[J];中国饲料;2015年14期
3 张望;陈秀开;彭勇;李正高;;鳅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及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分子鉴定[J];淡水渔业;2015年03期
4 李彩娟;凌去非;葛辰;朱鹏飞;王国成;叶竹青;韩晓飞;;中国4大湖泊大鳞副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5 黄松钱;王也可;赵婷;王卫民;罗毅;曹小娟;;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6 张建业;杨瑞斌;杨学芬;王卫民;魏开建;樊启学;;泥鳅仔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关海红;尹家胜;;哲罗鱼消化道中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J];水产学杂志;2013年05期
8 贾砾;普炯;苏胜齐;杨超;牛江波;姚维志;;犁头鳅消化系统的解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9 杨壮志;杨坤;王志峰;周东礼;周春雨;;不同地域大鳞副泥鳅杂交繁殖试验[J];水产养殖;2013年02期
10 夏晓华;张林霞;王莉娜;杜启艳;常重杰;;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2824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2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