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4:02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蟹类,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华绒螯蟹捕捞产量仅为6.13万吨,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规模化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中华绒螯蟹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产量与之俱增。2013年,中华绒螯蟹养殖产量达到72.99万吨,产值高达50.85亿美元。然而,随着养蟹业的迅速发展,高效配合饲料的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迄今为止,有关中华绒螯蟹对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宏量元素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报道了有关水溶性维生素叶酸以及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亚硝酸盐胁迫下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丰富了虾、蟹类的微量元素营养生理研究,并为科学配制中华绒螯蟹专用饲料提供了参考依据。1.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机能的影响1.1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共配制了7种叶酸添加量的等氮等能饲料,分别为0、0.5、1.0、2.0、4.0、8.0和16.0mg/kg饲料(饲料中叶酸总水平分别为0.078、0.589、1.14、2.12、4.07、8.17和16.16 mg/kg),并增设一组不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饲料组作为对照,投喂初始体重为(0.051±0.001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每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40只幼蟹。结果表明:添加≥2.0 mg/kg叶酸的处理组,其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且添加2.0-16.0 mg/kg叶酸的处理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存活率在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饲料中叶酸水平显著影响了中华绒螯蟹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但是对灰分和水分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叶酸水平升高,肝胰腺中叶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而丙二醛的含量则一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叶酸,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速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增重率和肝胰腺中叶酸含量为指标,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中华绒螯蟹幼蟹对叶酸的适宜需求量为2.29-2.52 mg/kg。1.2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以不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饲料组作为对照,研究了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酚氧化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血淋巴细胞密度,以及对嗜水气单胞菌抵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 mg/kg叶酸的处理组,机体的酚氧化酶和血淋巴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添加:≤1.0 mg/kg叶酸的处理组和对照组,且添加2.0-16.0 mg/kg叶酸处理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溶菌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在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并且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用1.2 x 107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不同处理组幼蟹2周后,添加2.0 mg/kg叶酸处理组的累积死亡率最低。2.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交互作用2.1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l:的适宜需求量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维生素B12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以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对维生素B12的适宜需求量。选取初始体重为(0.051±0.001g)的健康幼蟹,随机分成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幼蟹,分别投喂不添加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的饲料(对照)以及维生素B12含量为0、0.05、0.1、0.2、0.4、0.8、1.6 mg/kg的8种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添加0.2和0.4 mg/kg VB12的处理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添加0.05.1.6 mg/kg VB12的处理组和对照组;饲料效率和存活率在添加0.2 mg/kg VB12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添加0.2和0.4 mg/kg VB12处理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血淋巴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添加0.05、1.6 mg/kg VB12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清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在添加0.2 mg/kg VB12处理组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累积死亡率在添加2.0 mg/kg VB12处理组时最低,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增重率和血淋巴细胞密度对饲料中维生素B12水平做折线回归,求得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12的需求量为0.20-0.22 mg/kg。2.2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协同作用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57±0.03 g)的幼蟹60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幼蟹,分别投喂对照组(不添加叶酸和VB12),单一VB12组(0.2 mg/kg VB12),单一叶酸组(2.3 mg/kg叶酸)和联合处理组(0.2 mg/kg VB12+2.3 mg/kg叶酸)的饲料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先统计成活率和称重,然后从每个处理组随机选取30只幼蟹,用2 × 108 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注射攻毒2周。结果表明: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存活率在联合处理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与单一叶酸或VB12组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联合处理组的酚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与单一叶酸或VB12组也无显著性差异。同时,联合处理组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和血淋巴细胞密度等指标最高,其次是单一叶酸组和VB12组,而对照组最低。投喂联合处理组饲料幼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最高,而丙二醛含量和累积死亡率最低。以上结果表明,叶酸和VB12对幼蟹的生长、生理代谢和免疫性能均可能有互补和协同作用。3.亚硝酸盐胁迫下饲料中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亚硝酸盐毒性是水产动物集约化养殖中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叶酸对缓解亚硝酸盐胁迫的作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配制叶酸添加量为0、2.5和8.0 mg/kg(饲料中叶酸总水平分别为0.08、2.59和8.17 mg/kg)的三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各饲料处理组幼蟹分别暴露在三个亚硝酸盐水平(0、0.2和2.0 mg/L)的养殖水体中,共形成9个实验处理组,每组4个平行,投喂初始体重为(0.14±0.02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8周。结果表明,与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相比,0和0.2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幼蟹的增重率显著升高。添加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的饲料效率和成活率与不添加叶酸的处理组有显著差异,并且幼蟹暴露于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时,其饲料效率和存活率要显著高于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添加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不添加叶酸的处理组,并且其活性随着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丙二醛含量的趋势正好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趋势相反,即不添加叶酸处理组显著高于添加叶酸的处理组,且2.0 mg/L亚硝酸盐处理组最高。血清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5和8.0 mg/kg叶酸处理组显著高于不添加叶酸处理组,而血细胞总数、溶菌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饲料中叶酸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血细胞总数、酚氧化酶、溶菌酶和磷酸酶的活性随之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叶酸可以有效地缓解亚硝酸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提高幼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966.1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产动物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
    第二节 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生理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第一节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叶酸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交互作用'>第三章 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交互作用
12的适宜需求量'>    第一节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中维生素B12的适宜需求量
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二节 饲料中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第四章 亚硝酸盐胁迫下饲料中补充叶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涛,许成江,董云水;中华绒螯蟹低温暂养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1年01期

2 陆宏达;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流行状况、影响因素及预防[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李思发,邹曙明;欧、美中华绒螯蟹源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证据[J];水产学报;2002年06期

4 程利民;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09期

5 汪桂玲,韦荣编,邱高峰;17β-雌二醇对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陈昌福,张松柏;绿氧灵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J];渔业致富指南;2004年19期

7 应雪萍;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与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J];动物学研究;2005年04期

8 李林春,潘华,张建平,钱涛;中华绒螯蟹大水面生态养殖及捕捞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9 杨玲芝;陈舜胜;曲映红;金庭正树;;中华绒螯蟹主要呈味成分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宏惠;李文迹;黄小红;汤志君;;醇、醛类有机物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4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义;中华绒螯蟹新型免疫调节剂及其酚氧化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吴江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7 张莹;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功能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朱泽远;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母昌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Peroxiredoxin 6和Thioredoxin 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李伟微;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娜;中华绒螯蟹风味物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郭青松;中华绒螯蟹血液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宋秀梅;一氧化氮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活性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5 鲁伟;中华绒螯蟹SelenoproteinM基因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雪良;酵母β-葡聚糖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7 蒋金鹏;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分布及与重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8 魏建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叶酸营养生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赵莉;壬基酚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毒性及雌激素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夕东;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5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35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