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的形态学研究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29 17:42
   线粒体DNA作为核外遗传物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系统发育分析以及种群基因交流、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估上。本文首次测定了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分析了其结构单元,结合NCBI中已公布的鳅科其他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了鳅科相关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外部形态观察中,台湾泥鳅、大鳞副泥鳅的尾柄长和尾柄高约相等;台湾泥鳅的雌雄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与其他学者提出的一致;台湾泥鳅的雄鳅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在其背鳍后左右侧线鳞上面有长2cm左右肉质突出,这在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中都没有发现。2.大鳞副泥鳅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 570 bp,台湾泥鳅为16 568 bp,均包含22个t 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 RN A基因;两种鳅线粒体均存在基因间隔与基因重叠区域,基因间隔总长分别为33bp和34 bp,基因重叠总长皆为28bp。在碱基使用方面,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都表现出明显的AT偏向性,这与鳅科其它已测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相吻合;13种蛋白质中,除了COX1和ND6分别以GTG和TTA为起始密码子,其余的都以ATG做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使用情况较为复杂包括完全密码子(TAA,TAG,CAT)和一些不完全密码子(T-,TA-)。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基因组中12Sr RNA和16Sr RNA基因分别长954bp,1678bp和954bp,1676bp。3.通过ML法、NJ法来构建15种鳅科的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本研究中15种鳅科的分支分类情况与传统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花鳅亚科位于系统进化树的顶部,证明是最为进化的类群;其次为条鳅亚科,沙鳅亚科最原始。且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聚成一支(pp=100)。故我们大胆推测台湾泥鳅可能为大鳞副泥鳅的一个亚种。
【学位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S917.4
【部分图文】:

全基因序列,泥鳅,台湾,样本


图2-3台湾泥鳅样本

线粒体基因组,大鳞副泥鳅,环状


35图 3-3. 大鳞副泥鳅线粒体基因组环状图Fig 3-3. Circular map of the mitogenome sequence of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线粒体基因组,泥鳅,台湾,环状


42图 3-4. 台湾泥鳅线粒体基因组环状图Fig 3-4. Circular map of the mitogenome sequence of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焱;时月;凌去非;汪务诚;乔宗礼;;苏州地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微量元素含量比较[J];水产养殖;2011年10期

2 常重杰,杜启艳;人工诱导四倍体大鳞副泥鳅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元军,李殿香;南四湖大鳞副泥鳅生态特征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005年01期

4 印杰;熊传喜;李圣华;张红云;朱勇夫;;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及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08年06期

5 常重杰;杜启艳;杨炀;吴小华;;强力型油烟机清洁剂对大鳞副泥鳅的毒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孙守旗;刘连祥;肖娟;郑世雄;;稻田健康养殖大鳞副泥鳅试验[J];科学养鱼;2012年06期

7 卢国兴;储张杰;胡廷尖;王惠儒;谢裕达;王慧娟;;舟山群岛大鳞副泥鳅与真泥鳅形态特征比较研究[J];淡水渔业;2012年04期

8 郝小凤;凌去非;李彩娟;葛辰;;日粮中不同硒水平对大鳞副泥鳅肌肉品质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3年02期

9 宋光泉;陈清泉;胡良成;欧阳静仁;;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体表粘液特性的研究初报[J];水生生物学报;1990年03期

10 宋平,宿兵;雌性大鳞副泥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的昼夜变化[J];四川动物;199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郝小凤;日粮中不同硒水平对大鳞副泥鳅生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2 陈钢铭;微卫星标记辅助大鳞副泥鳅育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赵旭;黄河流域大鳞副泥鳅遗传多样性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彩娟;基于第二代测序的大鳞副泥鳅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5 胡建华;大鳞副泥鳅遗传多样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6 葛辰;大鳞副泥鳅转录组分析、SNP开发及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D];苏州大学;2014年

7 戴璐怡;大鳞副泥鳅和台湾泥鳅的形态学研究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D];浙江海洋学院;2015年

8 杨炀;苏丹红Ⅳ对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毒性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章霞;大鳞副泥鳅GPR30基因的克隆及EE2暴露对其表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1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61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