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大口黑鲈主要粘膜免疫组织和细胞的研究及低氧对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14 01:47
   本研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采用HE、AB-PAS、甲苯胺蓝及SP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对大口黑鲈主要粘膜免疫组织和细胞进行了研究,为丰富鱼类免疫学奠定组织学基础。结果表明:大口黑鲈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成,管壁可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消化道不冋部位粘膜上皮、粘液细胞特征及肠道指标存在差异,从前至后管道直径和皱襞数目显著减小(P0.05)。鳃可以分为鳃弓、鳃耙和鳃丝三部分,均由上皮组织、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且鳃弓和鳃耙上皮味蕾丰富。皮肤可分为表皮层和真皮层,不同部位真皮层厚度不同,侧皮较尾皮厚,且有杯状细胞分布。消化道(除胃外,仅含有Ⅰ型)、鳃和皮肤均分布4种类型粘液细胞,不冋部位粘液细胞主要类型及密度不一。其中食道和前肠主要为Ⅲ型;口咽腔、中肠、后肠、鳃丝和鳃耙主要为Ⅳ型;而鳃弓、侧皮和尾皮主要为Ⅱ型。消化道中口咽腔和食道总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平均为145.72cell/mm2;鳃弓和鳃耙的粘液细胞密度较大,平均为鳃丝的3.85倍;尾皮粘液细胞密度显著高于侧皮。肥大细胞(Mc)、类胰蛋白酶(Try)、五羟色胺(5-H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均在肠道各段(除后肠外)有分布,除5-HT和Gas在鳃丝上有分布外,以上其他内分泌细胞在皮肤和鳃上均未见分布。生长抑素(Som)在肠道、鳃和皮肤的免疫组化均阴性。其中Mc密度中肠最大(520.00个/mm2),Glu密度在前肠最高(11.90个/mm2),而Try的密度由前肠至后肠逐渐降低(P0.05),前肠至后肠5-HT密度逐渐升高,Gas逐渐降低(P0.05)。低氧(0h、6h、12h、24h)后,肠道、鳃和皮肤的组织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低氧能够引起中肠的皱襞根数和皱襞高度及后肠的皱襞高度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在低氧12h时中肠的皱襞根数和皱襞高度均达到最大值,呈显著性增高(P0.05)。低氧能够引起鳃丝中部充满大量血细胞(12h),鳃小片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柱细胞和血细胞交接模糊(24h),但是对皮肤组织结构损伤未见。低氧后,肠道、鳃和皮肤的粘液细胞类型无变化,但其密度出现不同程度差异。低氧12h能够引起前肠和中肠的Ⅰ型粘液细胞和鳃耙的Ⅲ型粘液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低氧24h能够使鳃丝Ⅰ型和尾皮Ⅲ型的粘液细胞密度增多(P0.05)。随低氧时间延长,Mc、5-HT、Gas、Glu和Try密度发生变化,且前中后肠及鳃的变化规律不一致。低氧24h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中肠和鳃丝5-HT密度,前肠和鳃丝Gas密度和后肠Glu密度,并且在鳃丝中其他各时间点5-HT密度也显著提高(P0.05),而低氧24h时前肠和中肠Glu密度降低(P0.05)。低氧6h后,仅中肠类胰蛋白酶明显增加(P0.05),其他各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
【学位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S917.4
【部分图文】:

细胞分布,肠道,前肠,低氧


1-9:甲苯胺蓝染色;1:?6h前肠;2:?6h中肠;3:?6h后肠;4:?12h前肠;5:?12h中肠;6:??12h后肠;7:?24h前肠;8:?24h中肠;9:?24后肠;Me:肥大细胞??Figure?6?The?effect?ofthe?Mast?cells?of?digestive?tract?in?largemouth?bass?under?acute?hypoxic?exposure??l-9:toluidine?blue?staining;?l:6h?foregut;?2:6h?midgut;?3:6h?hindgut;?4:12h?foregut;?5:12h?midgut;??6:12hhindgut;?7:24h?foregut;?8:24h?midgut;?9:24h?hindgut;?Me:?mast?cell??3.?4.?4低氣对肠道、鳃、皮肤内分泌细胞及类族蛋白酶分布及密度的??影响??3.4.4.1低氧对肠道、鳃、皮肤5-HT细胞分布及形态的影响??低氧处理后大口黑鲈前、中、后肠分布5-HT细胞,且随时间变化5-HT细??胞的形态发生不同程度变化(表17)。低氧后前肠上皮和肌层的5-HT细胞在分??布和形态均发生变化,固有层和粘膜下层5-HT细胞的形态表现出不同程度变化,??但其分布不受低氧影响(图7-4,7,8)。前肠的上皮分布少量5-HT细胞,低氧后??未见5-HT细胞分布;随低氧时间延长,固有层的5-HT细胞形态由大量的长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大口黑鲈“优鲈3号”[J];海洋与渔业;2019年09期

2 杨淞;孙俊龙;韩帅帅;赵柳兰;曾开虎;徐垚峰;唐钢;杜宗君;;四川省大口黑鲈养殖现状[J];科学养鱼;2018年11期

3 黄辉;马恒甲;冯晓宇;谢楠;费志平;周志金;;大口黑鲈“优鲈1号”早繁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8年11期

4 庆辉;陆健;孙建国;孔建新;;温室循环水大规格大口黑鲈鱼种的培育试验[J];科学养鱼;2019年03期

5 杨淞;何阔;赵柳兰;黄文勋;唐钢;孙俊龙;吴建;;四川攀枝花地区大口黑鲈秋繁技术总结[J];科学养鱼;2019年04期

6 杜光辉;;高寒地区大口黑鲈养殖技术要点[J];黑龙江水产;2019年02期

7 孔烁;王妍;董仕;胡莹;张兴华;苗建发;苗建新;李崇文;白俊杰;李胜杰;马冬梅;;天津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号”冬季温室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7年11期

8 刘璐;乔宇;胡佳慧;熊光权;汪兰;丁安子;吴文锦;李新;石柳;;0℃贮藏大口黑鲈的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08期

9 李胜杰;白俊杰;韩林强;孙建国;;大口黑鲈“优鲈3号”养殖实例[J];科学养鱼;2018年09期

10 朱云海;韩新荣;孙伟杰;胡晓波;陆静;陆奇;沈天富;沈佳明;;大口黑鲈“优鲈1号”苗种培育及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8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郁欢欢;高糖饲料诱导大口黑鲈代谢性肝病及胆汁酸靶向干预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何欣;三种药物在大口黑鲈体内代谢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3 姜丹莉;四种不同食性的温水鱼类应激反应及其对糖代谢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年

4 陈拥军;鱼油氧化对大口黑鲈幼鱼健康的危害及其控制[D];中山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台瑞瑞;冷冻-反复冻融对大口黑鲈品质的影响[D];渤海大学;2019年

2 张雨;19种化合物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活性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3 赵鹏飞;发酵豆渣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沈黄冕;大口黑鲈对高淀粉饲料的营养生理适应[D];西南大学;2018年

5 欧红霞;不同饲料对大口黑鲈消化酶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张丰登;基于循环水养殖大口黑鲈摄食行为反馈的自适应投饲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7 陈侨兰;大口黑鲈主要粘膜免疫组织和细胞的研究及低氧对其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8 时博;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磷的最适需求量及高水溶性磷酸—二钙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9 彭祥和;大口黑鲈对高脂饲料的生理适应机制[D];西南大学;2017年

10 张露露;胆汁酸在大口黑鲈饲料中有效性及耐受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82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2882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