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对玫瑰高原鳅代谢率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28 13:10
洞穴鱼类具有诸多独特的性状,如脑的视觉区域较小,眼、皮肤色素高度退化,非视觉感官发达,能量代谢水平低,这些特征有利于适应无光照、缺乏食物的洞穴环境,使洞穴鱼类成为研究高选择压力下的极端环境中进化适合度的典型类群。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是一种典型洞穴鱼,生活在黑暗的洞穴水体中,眼退化为黑色眼点或消失。本研究以玫瑰高原鳅等鱼类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对玫瑰高原鳅进行光照处理,测定个体及器官(脑、心、肝)的代谢率,探究玫瑰高原鳅这种典型洞穴鱼的代谢水平,以及光照是否会影响其代谢水平;2.光照处理后,对玫瑰高原鳅的脑和肌肉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探究光照对玫瑰高原鳅基因表达的影响;3.与三种近缘鱼类(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长须盲高原鳅Triplophysa longibarbatula、武隆高原鳅Triplophysa wulongensis sp.nov(暂定名))进行个体及器官代谢水平的比较研究,探讨栖息地和视觉器官退化程度的种间差异与代谢水平的关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玫瑰高原鳅的静止代谢率(RMR)与体重(M)的关...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洞穴环境及洞穴鱼类概述
1.2 洞穴鱼类的适应性特征
1.2.1 代谢率
1.2.2 昼夜节律
1.2.3 感觉器官
1.3 能量代谢及其影响因素
1.3.1 体重
1.3.2 器官及细胞大小
1.3.3 基因组的碱基组成
1.3.4 光
1.3.5 温度
1.3.6 饥饿
1.4 高原鳅属鱼类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玫瑰高原鳅的个体代谢率及器官代谢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鱼的驯化
2.2.3 个体代谢率的测定
2.2.4 血液参数的测定
2.2.5 器官代谢率的测定
2.2.6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RMR与 M的关系
2.3.2 Organ MO_2与M的关系
2.3.3 血液参数与M的关系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光照对玫瑰高原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鱼的驯化
3.2.3 实验过程
3.3 转录组测序
3.3.1 建库测序流程
3.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4 qPCR验证
3.4.1 RNA的提取
3.4.2 反转录
3.4.3 qPCR
3.4.3.1 qPCR引物
3.4.3.2 qPCR
3.4.4 计算
3.5 结果
3.5.1 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3.5.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5.3 差异表达基因
3.5.3.1 脑的差异
3.5.3.2 肌肉的差异
3.5.4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玫瑰高原鳅与几种近缘鱼类代谢率的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鱼的驯化
4.2.3 个体代谢率的测定
4.2.4 器官代谢率的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RMR与 M的关系
4.3.2 组织MO_2与M的关系
4.3.3 种间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贝氏高原鳅脑组织学观察[J]. 黄静,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3)
[2]鱼类适应性免疫系统研究概述[J]. 李风铃,李兆新,翟毓秀,郭萌萌. 水产科学. 2012(04)
[3]贝氏高原鳅肝脏的结构[J]. 熊洪林,姚艳红,王志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4]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进展[J]. 张晓杰,代应贵.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3)
[5]贝氏高原鳅脑垂体显微结构观察[J]. 刘小红,何翔,耿相昌,李斌,王志坚. 四川动物. 2009(06)
[6]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J]. 梁佼,刘欣,吴芬芳,李庆伟. 遗传. 2009(10)
[7]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形态发育[J]. 李忠利,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4)
[8]不同年龄花羔红点鲑肌肉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比较研究[J]. 孟繁伊,黄权,郝凤奇. 中国水产科学. 2009(01)
[9]转录调节因子DEC1的研究进展[J]. 王敏,郑燕,郏雁飞,李彬彬,汪运山. 山东科学. 2008(04)
[10]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J]. 贺刚,何力,许映芳,张征,李晓莉. 淡水渔业. 2008(02)
博士论文
[1]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与生理学研究[D]. 姚雁鸿.华中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玫瑰高原鳅体色白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D]. 肖颖琦.西南大学 2017
[2]高原鳅属鱼类(鲤形目;条鳅科)洞穴类群的起源演化研究[D]. 闫咏柳.西南大学 2017
[3]玫瑰高原鳅和贝氏高原鳅视觉器官比较组织学研究[D]. 牛亚兵.西南大学 2017
[4]玫瑰高原鳅保护遗传学研究[D]. 赵金凤.西南大学 2015
[5]草鱼和鲤鱼代谢率异速关系的研究[D]. 张玉蓉.西南大学 2014
[6]三种鲤科鱼类代谢率异速尺度的研究[D]. 黄庆达.西南大学 2014
[7]贝氏高原鳅与玫瑰高原鳅中枢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及组织学比较研究[D]. 黄静.西南大学 2012
[8]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组织形态学及呼吸面积的研究[D]. 任爽.西南大学 2011
[9]贵州茂兰喀斯特洞穴鱼类与洞穴水环境的关系研究[D]. 李楠.贵州师范大学 2007
[10]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发育[D]. 姚艳红.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553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洞穴环境及洞穴鱼类概述
1.2 洞穴鱼类的适应性特征
1.2.1 代谢率
1.2.2 昼夜节律
1.2.3 感觉器官
1.3 能量代谢及其影响因素
1.3.1 体重
1.3.2 器官及细胞大小
1.3.3 基因组的碱基组成
1.3.4 光
1.3.5 温度
1.3.6 饥饿
1.4 高原鳅属鱼类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玫瑰高原鳅的个体代谢率及器官代谢率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实验鱼的驯化
2.2.3 个体代谢率的测定
2.2.4 血液参数的测定
2.2.5 器官代谢率的测定
2.2.6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RMR与 M的关系
2.3.2 Organ MO_2与M的关系
2.3.3 血液参数与M的关系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光照对玫瑰高原鳅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鱼的驯化
3.2.3 实验过程
3.3 转录组测序
3.3.1 建库测序流程
3.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4 qPCR验证
3.4.1 RNA的提取
3.4.2 反转录
3.4.3 qPCR
3.4.3.1 qPCR引物
3.4.3.2 qPCR
3.4.4 计算
3.5 结果
3.5.1 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3.5.2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5.3 差异表达基因
3.5.3.1 脑的差异
3.5.3.2 肌肉的差异
3.5.4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3.6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玫瑰高原鳅与几种近缘鱼类代谢率的比较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鱼的驯化
4.2.3 个体代谢率的测定
4.2.4 器官代谢率的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RMR与 M的关系
4.3.2 组织MO_2与M的关系
4.3.3 种间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贝氏高原鳅脑组织学观察[J]. 黄静,王志坚.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3)
[2]鱼类适应性免疫系统研究概述[J]. 李风铃,李兆新,翟毓秀,郭萌萌. 水产科学. 2012(04)
[3]贝氏高原鳅肝脏的结构[J]. 熊洪林,姚艳红,王志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4]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进展[J]. 张晓杰,代应贵.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3)
[5]贝氏高原鳅脑垂体显微结构观察[J]. 刘小红,何翔,耿相昌,李斌,王志坚. 四川动物. 2009(06)
[6]无颌类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J]. 梁佼,刘欣,吴芬芳,李庆伟. 遗传. 2009(10)
[7]贝氏高原鳅胚胎和仔鱼的形态发育[J]. 李忠利,严太明.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4)
[8]不同年龄花羔红点鲑肌肉成分和血液指标的比较研究[J]. 孟繁伊,黄权,郝凤奇. 中国水产科学. 2009(01)
[9]转录调节因子DEC1的研究进展[J]. 王敏,郑燕,郏雁飞,李彬彬,汪运山. 山东科学. 2008(04)
[10]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J]. 贺刚,何力,许映芳,张征,李晓莉. 淡水渔业. 2008(02)
博士论文
[1]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与生理学研究[D]. 姚雁鸿.华中农业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玫瑰高原鳅体色白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D]. 肖颖琦.西南大学 2017
[2]高原鳅属鱼类(鲤形目;条鳅科)洞穴类群的起源演化研究[D]. 闫咏柳.西南大学 2017
[3]玫瑰高原鳅和贝氏高原鳅视觉器官比较组织学研究[D]. 牛亚兵.西南大学 2017
[4]玫瑰高原鳅保护遗传学研究[D]. 赵金凤.西南大学 2015
[5]草鱼和鲤鱼代谢率异速关系的研究[D]. 张玉蓉.西南大学 2014
[6]三种鲤科鱼类代谢率异速尺度的研究[D]. 黄庆达.西南大学 2014
[7]贝氏高原鳅与玫瑰高原鳅中枢神经系统的大体解剖及组织学比较研究[D]. 黄静.西南大学 2012
[8]贝氏高原鳅(Trilophysa bleekeri)鳃组织形态学及呼吸面积的研究[D]. 任爽.西南大学 2011
[9]贵州茂兰喀斯特洞穴鱼类与洞穴水环境的关系研究[D]. 李楠.贵州师范大学 2007
[10]贝氏高原鳅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发育[D]. 姚艳红.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5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16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