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凡纳滨对与生长繁殖相关的遗传标记的筛选

发布时间:2021-05-06 09:59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洲,自然分布于东太平洋美洲沿岸。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等优点,目前成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种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病毒病害流行、水质不断恶化以及一些养殖户不规范地引种、导种等,凡纳滨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种质衰退的现象。为了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优良凡纳滨对虾的种质资源,获得优良性状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本研究从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探究影响凡纳滨对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筛选与生长和繁殖相关的遗传标记,以期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在数量遗传学方面,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比较了V101、OS、NS、GD2四个凡纳滨对虾种群的头胸甲长(L1)、第16腹节长(L2-L7)、尾节长(L8)、体长(L9)、全长(L10)、头胸甲宽(W1)、第16腹节宽(W2-W7)、头胸甲高(H1)、第16腹节高(H2-H7)等24项形态性状和体重m及其所有性状的比例参数,分析了各群体形态差异以及主...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概况
        1.1.1 凡纳滨对虾的分布及养殖现状
    1.2 凡纳滨对虾的数量性状研究
    1.3 凡纳滨对虾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1 凡纳滨对虾的遗传多样性
        1.3.2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1.3.3 EST-SSR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不同群体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测量方法
            2.1.2.2 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形态参数分析
        2.2.2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2.2.2.1 V101群体
            2.2.2.2 OS群体
            2.2.2.3 NS群体
            2.2.2.4 GD2群体
        2.2.3 凡纳滨对虾4个养殖群体的回归方程
    2.3 讨论
        2.3.1 凡纳滨对虾4个种群形态差异分析
        2.3.2 影响不同种群凡纳滨对虾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1.1 实验样品
            3.1.1.2 实验仪器
            3.1.1.3 实验试剂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方法
            3.1.3.1 主要生长性状的测定
            3.1.3.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3.1.3.3 微卫星标记
            3.1.3.4 PCR反应及电泳
            3.1.3.5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筛选结果
            3.2.1.1 凡纳滨对虾主要生长性状描述统计分析
            3.2.1.2 凡纳滨对虾8对微卫星引物扩增结果
            3.2.1.3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4 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2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在不同群体验证结果
            3.2.2.1 凡纳滨对虾主要生长性状描述统计分析
            3.2.2.2 凡纳滨对虾TUM-6.124在两个群体的扩增结果
            3.2.2.3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微卫星标记在两个群体验证分析
    3.3 讨论
        3.3.1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凡纳滨对虾与生长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筛选与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方法
            4.1.3.1 繁殖指标和形态性状的测定
            4.1.3.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4.1.3.3 琼脂糖电泳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4.1.3.4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4.1.3.5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4.2 结果
        4.2.1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4.2.1.1 琼脂糖电泳和最佳退火温度的确定
            4.2.1.2 多态良好的EST-SSR引物筛选
        4.2.2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的筛选
            4.2.2.1 12对微卫星扩增结果
            4.2.2.2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3 凡纳滨对虾微卫星标记与繁殖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4.2.3 与繁殖相关的EST-SSR引物在其他群体验证
            4.2.3.1 凡纳滨对虾GD2群体单位体重产卵量分析
            4.2.3.2 凡纳滨对虾EST-SSR引物V-15在GD2群体中的扩增
            4.2.3.3 凡纳滨对虾与繁殖相关EST-SSR标记的验证分析
    4.3 讨论
        4.3.1 EST-SSR标记的筛选
        4.3.2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EST-SSR标记与繁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4 关于与特定性状关联的标记筛选时模板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EST-SSR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邵艳卿,方军,柏艳,张炯明,肖国强,滕爽爽,刘博,柴雪良.  海洋与湖沼. 2015(05)
[2]斑点叉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J]. 钟立强,陈校辉,王明华,陈友明,秦钦,边文冀.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5)
[3]2个类型平濑掌扇贝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分析[J]. 宋坚,肖登兵,张伟杰,常亚青,宫海宁.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3)
[4]中华鳖3个养殖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J]. 肖凤芳,李伟,朱新平,赵建,洪孝友,朱阿莉,史燕,黄启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4(06)
[5]凡纳滨对虾新品系体形性状对其体质量的影响[J]. 李玉虎,张志怀,宋芹芹,魏琳,黄皓,周代金,周海龙,相建海.  热带生物学报. 2014(04)
[6]Correl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and weight traits in marine gastropod Glossaulax reiniana[J]. 赵力强,何阳阳,杨凤,聂鸿涛,闫喜武.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4(04)
[7]日本囊对虾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J]. 董宏标,苏永全,毛勇,边力,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8]大黄鱼快长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验证[J]. 刘贤德,隋班良,王志勇,蔡明夷.  水生生物学报. 2013(06)
[9]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EST-SSR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J]. 张群英,黄鹤忠,袁文成,李文龙,雍福和,徐雪英,张平.  海洋与湖沼. 2013(06)
[10]凡纳滨对虾大量ES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孙政,柳承璋,李富花,张晓军,张俊彬,相建海.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3(05)

博士论文
[1]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生长相关性状QTL定位的研究[D]. 刘磊.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鲤生长性状主效QTL育种潜力评估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D]. 鲁翠云.上海海洋大学 2014
[3]基于牙鲆DH群体的遗传图谱构建及生长相关性状的QTL定位[D]. 刘奕.东北农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包秀凤.广东海洋大学 2014
[2]合浦珠母贝选育群体与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生长表现的相关性分析[D]. 许成帅.上海海洋大学 2013
[3]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李小双.天津科技大学 2011
[4]凡纳滨对虾EST-SSR遗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 张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71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171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b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