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及其育性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02:20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分别隶属于鳅科(Cobitidac)、花鳅亚科(Cobitinae)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是我国两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泥鳅以其多样的倍性组成和复杂的配子形成机制,成为鱼类多倍体起源和进化研究的良好材料。本研究以二倍体泥鳅(DD)、四倍体泥鳅(TT)和大鳞副泥鳅(PP)为材料,开展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对其生长、性腺发育以及配子育性进行相关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汇报如下:1、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和受精细胞学观察本研究采用冷休克方式开展了6种异源多倍体泥鳅(DD×PP-0,DD×DD-0,DD×TT-0,TT×PP-0,TT×DD-0和TT×TT-0。母本在前,父本在后。0代表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诱导三倍型后代)的诱导。冷休克条件为:受精后5 min开始,23℃冰水冷休克处理30 min。对不同生长阶段诱导多倍体后代进行倍性鉴定。1月龄,6种冷休克诱导多倍体成功率分别为87.50%(DD×PP-0...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多倍体研究进展
        1.1.1 鱼类多倍体现象
    1.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学方法
    1.3 多倍体鱼形成的细胞学机制
    1.4 多倍体鱼类倍性鉴定
        1.4.1 染色体计数法
        1.4.2 红细胞测量法
        1.4.3 DNA相对含量法
        1.4.4 核仁组织区银染计数法
    1.5 多倍体鱼类的生物学研究
        1.5.1 多倍体鱼类的形态变化
        1.5.2 多倍体鱼类的生长
        1.5.3 多倍体鱼类的性腺发育及繁殖力
    1.6 多倍体泥鳅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和受精细胞学观察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
        2.2.3 多倍体泥鳅倍性鉴定
        2.2.4 受精细胞学观察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获得
        2.3.2 幼鱼倍性检测
        2.3.3 成鱼倍性检测
        2.3.4 红细胞测量
        2.3.5 染色体计数
        2.3.6 受精细胞学观察
    2.4 讨论
        2.4.1 诱导条件
        2.4.2 诱导结果
        2.4.3 倍性鉴定方法
        2.4.4 受精细胞学观察
    2.5 小结
第三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生长和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用鱼
        3.2.2 养殖方式
        3.2.3 生长测量
        3.2.4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差异比较
        3.3.2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生长
        3.4.2 异源多倍体泥鳅性腺发育和倍性组成
    3.5 小结
第四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育性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4.2.2 异源多倍体泥鳅后代胚胎发育观察
        4.2.3 异源多倍体泥鳅存活后代倍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异源多倍体泥鳅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4.3.2 胚胎发育观察
        4.3.3 异源多倍体泥鳅存活后代倍性组成
    4.4 讨论
        4.4.1 异源多倍体泥鳅育性
        4.4.2 异源多倍体泥鳅配子形成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类四倍体泥鳅雌核发育特性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鱼准备
        5.2.2 人工繁殖实验
        5.2.3 组织切片观察
        5.2.4 雌核发育后代倍性检测
        5.2.5 雌核发育后代遗传物质鉴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形态差异比较
        5.3.2 后代倍性鉴定
        5.3.3 亲本卵巢组织切片观察
        5.3.4 后代遗传物质鉴定
    5.4 讨论
    5.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研究论文和申请专利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冷休克诱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三倍体研究[J]. 赵岩,赵金良,罗明坤,梁从飞,李传阳,伍勇.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02)
[2]二倍体雌核发育鲫鲤卵子发生的DNA含量和细胞学分析[J]. 张纯,刘少军,伍艳红,刘筠.  水产学报. 2015(01)
[3]异源三倍体鲫鲂的遗传组成和生殖特性观察[J]. 覃钦博,戴婧,刘少军,刘筠.  水产学报. 2014(03)
[4]静水压法人工诱导牙鲆(♀)×圆斑星鲽(♂)杂交三倍体的探索[J]. 刘金相,王旭波,刘聪辉,高金宁,王忠凯,王文基,王志刚,于海洋,齐洁,张全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5]6-二甲氨基嘌呤对长牡蛎幼体倍性的影响[J]. 王丹生,孙书伟,李娟,王旭,张皓,王昊,李思朝.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6]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J]. 李雅娟,钱聪,印杰,高敏,高养春,刘博,王玉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04)
[7]半滑舌鳎四倍体鱼苗的诱导与鉴定[J]. 李文龙,陈松林,季相山,谢明树,徐营,邓寒.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2)
[8]红鲫(♀)×鲤(♂)杂交鱼的胚胎染色体组倍性研究[J]. 张纯,刘少军,李涛,刘筠.  水产学报. 2011(09)
[9]二倍体、四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DNA相对含量与染色体组型的比较[J]. 方礼豹,周小云,崔蕾,阎里清,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10]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J]. 李雅娟,庞义猛,于卓,张明昭,钱聪,印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1)

博士论文
[1]多倍体鲫鲂的形成及其生物学特征研究[D]. 覃钦博.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湖北省多倍体泥鳅分布格局及泥鳅育种基础研究[D]. 周小云.华中农业大学 2009
[3]牙鲆和大黄鱼染色体组操作研究[D]. 许建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红鲫(♀)×团头鲂(♂)杂交F1代受精细胞学研究[D]. 刘弘林.湖南师范大学 2012
[2]半滑舌鳎多倍体的人工诱导及三倍体生长与发育的研究[D]. 李文龙.上海海洋大学 2012
[3]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育种初步研究[D]. 方礼豹.华中农业大学 2011
[4]温度休克诱导黄颡鱼三倍体及其倍性鉴定研究[D]. 宋立民.华中农业大学 2009
[5]异源四倍体鲫鲤雌核发育二倍体后代的RAPD和微卫星分析[D]. 颜金鹏.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0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310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7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