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19:46
  本文根据2010和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进行的8航次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2011年生物量略高于2010年;生物量季节间差别较大,各季节生物量排序为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不同年间相同季节生物量差异多不显著(秋季除外);除2010年春季外,其余季节均为鱼类生物量最高,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从全年调查平均值来看,莱州湾西侧游泳动物生物量(60.2kg/h)明显高于东侧(33.4 kg/h)。根据8航次31个主要种类生物量聚类分析,莱州湾20调查站位可划分为4组:组Ⅰ由位于调查海域东南的3个站位组成,组Ⅱ由位于调查海域东部及中部的8个站位组成,组Ⅲ由调查海域西北部(黄河口南侧)的3个站位组成,组Ⅳ由西部6个站位组成。组I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游泳动物生物量和游泳动物多样性指数在各组中均最低,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最高;组Ⅲ和组Ⅳ的浮游植物丰度、浮游动物生物量以及游泳动物生物量高于组Ⅰ和组Ⅱ。ANOSIM分析表明,各聚类组间群落结构虽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DCCA分析表...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2020,44(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莱州湾游泳动物相对生物量(kg/h)的均值(+标准误差)。

空间分布图,莱州,排序图,动物


群落总生物量(Total biomass)的变化是反映群落功能变化的一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指标[16]。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目前莱州湾游泳动物生物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生物量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只有夏季能达到2 t/km2,其余季节均小于1 t/km2;春季生物量下降尤为严重,仅0.2 t/km2左右。相关研究表明,渤海春季鱼类生物量由1959年的186 kg/h降到了2010年的不足1 kg/h[8]。春季资源状况不佳,也导致春季几乎没有渔船在莱州湾生产。莱州湾游泳动物生物量自1959至1998年间的4次调查呈逐次下降趋势,特别是春季生物量下降幅度大[2]。生物量的急剧下降与主要经济物种资源衰退有直接关系,渤海海域主要渔业资源表现出小型化和低龄化的发展趋势[9]。张波等[17]研究发现,饵料生物优势种的演替也是导致渔业资源生物量和种类变动的重要原因,还导致其生态位发生变化。另外,海域环境恶化引起鱼类繁殖能力、幼体存活率和种群增长率的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补充量,进而导致生物量的降低。

莱州,站位


样品分析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的要求实施,调查均在白天进行,调查人员记录每个站位的渔获量,渔获量少于20 kg的站位,全部样品均留样分析;渔获物20~40 kg的站位,选取大型个体和稀有物种后,剩余部分随机抽取1/2样品留样;渔获量超过40 kg的站位,选取大型个体和稀有物种后,剩余部分随机抽取20 kg样品留样。样品冷冻保存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测定。2010年冬季航次中SL16站未取得有效数据,计算中未使用该航次此站数据。将119°30′E以西、以东海域分别定义为莱州湾西侧海域、东侧海域。环境因子测定均按照《海洋调查规范》(GB/T12763—2007)、《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2007)规定的方法进行。水温、盐度、氨、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的分析,分别采用水温表法、盐度计法、锌-镉还原法、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次溴酸盐氧化法、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均为表、底层海水平均值;叶绿素a为表层海水数据。浮游植物使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浮游动物使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底栖动物使用抓斗采泥器(取样面积0.05 m2,每站取样5次)采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J]. 李凡,张焕君,吕振波,徐炳庆,郑亮.  生物多样性. 2013(05)
[2]莱州湾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及其变化[J]. 张波,吴强,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2)
[3]Long-term changes in the fishery ecosystem structure of Laizhou Bay,China[J]. JIN XianShi,SHAN XiuJuan,LI XianSen,WANG Jun,CUI Yi,ZUO Tao.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3(03)
[4]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J]. 李少文,刘元进,李凡,张莹,徐宗法,吕振波,王田田,张爱波.  生态学杂志. 2013(02)
[5]渤海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增殖放流鱼类的资源量变化[J]. 单秀娟,金显仕,李忠义,陈云龙,戴芳群.  渔业科学进展. 2012(06)
[6]2004—2009年黄河口近岸海域低盐区面积的变化趋势研究[J]. 肖纯超,张龙军,杨建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7]渔业捕捞对渤海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影响的模型研究[J]. 许思思,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张英.  资源科学. 2011(06)
[8]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J]. 张涛,庄平,章龙珍,侯俊利,王云龙,刘鉴毅,冯广朋,赵峰,罗民波,刘健.  生态学报. 2011(06)
[9]捕捞对海洋鱼类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J]. 程家骅,姜亚洲.  中国水产科学. 2008(02)
[10]东海大陆架鱼类群落的空间结构[J]. 李圣法,程家骅,严利平.  生态学报. 2007(11)



本文编号:3416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16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