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网渔船船—桨干扰水动力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06:47
长期以来,拖网作业是海洋捕捞渔船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然而其较低的能源利用率造成高能耗问题日益突显,迫切需要推进拖网渔船节能技术研究。针对拖网渔船的船-桨匹配技术逐渐成为国内外该领域专家研究的焦点,但是涉及船-桨干扰水动力特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42m拖网渔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试验研究方法与数值方法,对船-桨干扰特性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运用商业软件Fluent分别对拖网渔船、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进行数值预报,并分别与阻力试验、敞水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模型试验与数值预报得到的船体阻力、螺旋桨推力、扭矩等数据将用于船-桨干扰特新分析。其次从试验基本准则、方案设计、试验设备与仪器、试验过程这几方面介绍拖网渔船船-桨干扰试验。最终结合阻力试验、敞水试验、船-桨干扰试验三者的结果,完成船-桨干扰特性分析,得到表船-桨干扰特性的伴流分数、推力减额系数、推进效率等无量纲参数。最后利用Fluent软件对船体-导管桨的干扰水动力性能进行预报,结果表明数值能对船-桨干扰问题进行较准确的预报。此外,从船体兴波特性、桨盘面速度分布、船尾压力分布、船尾流场特...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RF模型
结构化网格类型
拖网渔船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航船模和实船推进因子的数值预报方法研究[J]. 熊鹰,刘志华. 船舶力学. 2013(Z1)
[2]基于CFD方法的船/桨/舵干扰数值模拟[J]. 杨春蕾,朱仁传,缪国平,范菊,李裕龙.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1(06)
[3]船体阻力计算中模型常(系)数的敏感性研究[J]. 陈康,黄德波,李云波. 船舶力学. 2011(11)
[4]海洋渔业船舶节能技术[J]. 刘成岗,饶德生. 渔业现代化. 2011(03)
[5]基于CFD的船舶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J]. 欧礼坚,安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21)
[6]基于滑移网格技术的船桨相互干扰研究[J]. 沈海龙,苏玉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01)
[7]自由面及伴流计算对网格的要求[J]. 傅慧萍,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10)
[8]我国渔船耗能调查与分析[J]. 徐皓,张祝利,赵平. 中国水产. 2009(09)
[9]均流中大型集装箱船桨舵干扰粘性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J]. 沈兴荣,冯学梅,蔡荣泉. 船舶力学. 2009(04)
[10]船桨整体及螺旋桨诱导的船体表面脉动压力计算[J]. 傅慧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07)
博士论文
[1]基于CFD的船舶阻力性能综合研究[D]. 倪崇本.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空泡及噪声性能的数值预报研究[D]. 王超.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技术研究[D]. 陈志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9211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MRF模型
结构化网格类型
拖网渔船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航船模和实船推进因子的数值预报方法研究[J]. 熊鹰,刘志华. 船舶力学. 2013(Z1)
[2]基于CFD方法的船/桨/舵干扰数值模拟[J]. 杨春蕾,朱仁传,缪国平,范菊,李裕龙.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1(06)
[3]船体阻力计算中模型常(系)数的敏感性研究[J]. 陈康,黄德波,李云波. 船舶力学. 2011(11)
[4]海洋渔业船舶节能技术[J]. 刘成岗,饶德生. 渔业现代化. 2011(03)
[5]基于CFD的船舶导管螺旋桨的水动力性能研究[J]. 欧礼坚,安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21)
[6]基于滑移网格技术的船桨相互干扰研究[J]. 沈海龙,苏玉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01)
[7]自由面及伴流计算对网格的要求[J]. 傅慧萍,马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10)
[8]我国渔船耗能调查与分析[J]. 徐皓,张祝利,赵平. 中国水产. 2009(09)
[9]均流中大型集装箱船桨舵干扰粘性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J]. 沈兴荣,冯学梅,蔡荣泉. 船舶力学. 2009(04)
[10]船桨整体及螺旋桨诱导的船体表面脉动压力计算[J]. 傅慧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07)
博士论文
[1]基于CFD的船舶阻力性能综合研究[D]. 倪崇本.上海交通大学 2011
[2]螺旋桨水动力性能、空泡及噪声性能的数值预报研究[D]. 王超.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海洋捕捞渔船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技术研究[D]. 陈志明.华南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19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19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