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一株大黄鱼内脏白点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6 10:26
  为探究大黄鱼内脏白点症病原,了解病原特征及其药敏特性,对分离自患内脏白点病大黄鱼的内脏组织的一株优势菌NDLC-P1进行回归感染实验,并确定其为内脏白点症的致病菌.扩增并克隆致病菌的gyrB基因,在线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变形假单胞菌的同源性达100%;基于gyrB序列构建发育树结果显示,NDLC-P1与变形假单胞菌聚为一支,置信度达100%,综合判断NDLC-P1为变形假单胞菌.在此基础上,利用梅里埃微量多项鉴定系统对病原菌NDLC-P1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分析.按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NDLC-P1对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诺氟沙星及强力霉素敏感.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症的病原特征研究及药物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文章来源】: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32(04)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一株大黄鱼内脏白点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患内脏白点症的大黄鱼亲鱼

序列,病原菌,腹腔,浓度


分离优势菌NDLC-P1经腹腔注射感染大黄鱼后2~3 d开始出现死亡,其中高浓度注射组分别在第6 d和第8 d累计死亡率达到100%(图2).经解剖,感染前期(2~3 d)死亡个体内部组织白点症状不明显,感染后期(4~6 d)死亡个体的脾脏和肾脏组织出现明显白色结节,与自然发病鱼体症状相符.接种发病鱼体组织至TSA培养基后,对分离后的病原菌进行gyr B基因序列分析,序列信息与NDLC-P1完全一致,表明实验分离得到的优势菌即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症的致病菌.根据感染实验获得的各浓度组累积死亡率数据,按照改进的寇氏法[12],计算病原菌NDLC-P1感染后96 h对平均体质量约100 g的大黄鱼的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LD50)为1.87×105CFU,表明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图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病原菌gyr B基因的PCR扩增

病原菌,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病原菌gyr B基因的PCR扩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源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J]. 杨移斌,杨秋红,胥宁,董靖,刘永涛,艾晓辉.  海洋与湖沼. 2016(06)
[2]福州地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J]. 刘年锋,郭睿,江小斌,张善霹,王伟,郑晨晖,杨小强.  渔业研究. 2016(01)
[3]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杀香鱼假单胞菌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 张杰,毛芝娟.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06)
[4]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J]. 许斌福,程海华,池洪树,方冬兰,柯巧珍,韩坤煌,王凡,龚晖.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7)
[5]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白点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 胡娇,张飞,徐晓津,苏永全,覃映雪,马英,张艺,韩坤煌,鄢庆枇.  海洋与湖沼. 2014(02)
[6]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J]. 邱杨玉,郑磊,毛芝娟,陈孝煊.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3)
[7]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 崔来宾,叶星,邓国成,江小燕,田园园,白俊杰,黎坚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0(06)
[8]gyrB基因在细菌分类和检测中的应用[J]. 安然,易图永,肖启明,邓子牛.  江西农业学报. 2010(04)
[9]鲤病原鳗利斯顿氏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张晓君,阎斌伦,邴旭文,毕可然,秦蕾,秦国民.  淡水渔业. 2009(05)
[10]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疾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倪海儿,王国良.  海洋与湖沼. 2009(01)



本文编号:3498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498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d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