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对鱼类群落结构的累积效应及影响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06:10
  土地利用由自然林地向耕地、住宅用地等非自然土地类型的转变是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之一,而这种威胁主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通过影响营养盐、水温、有机物含量、溶解氧、水文特征等诸多因素进而作用于水环境要素。单独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对水生态的影响机制较为明确,而多种类型交叉影响则难以确定。同时对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对水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只能凭经验估计,缺乏衡量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太子河流域为例,以采样点上游集水区土地利用(流域尺度)和上游10km河流两岸各1km的土地利用(缓冲区尺度)数据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筛选出主要环境因子,并利用分类回归树模型(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尝试分析土地利用对鱼类群落的尺度效应和累积效应,并使用指示种阈值分析(Threshold Indicator Taxa ANalysis,TITAN)法确定保护鱼类敏感物种和群落的土地利用开发阈值,最后借助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情景模式下的流域尺度土地利用影响效应进行预测。并得出如下结论:(1)缓冲区尺度下,草地(<2.65%)、林地(>... 

【文章来源】: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对鱼类群落结构的累积效应及影响预测研究


技术路线图

空间分布,太子河,采样点位,鱼类群落


图 2-1 太子河全流域采样点位分布Fig.2-1 Distribution of sample sites in Taizi River Basin数据处理与分析解析太子河流域鱼类群落相似性,在 PC-ORD 4.5 软件中,利用 Bray-Curt对所有采样点位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为判定分组结果的差择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 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 MRPP),以 P<0显著性水平。运用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on-metric multi-dimenmsional scaling)对采样点进行排序分析,以确定采样点位空间分布上与鱼类群落相似性的间的排序距离利用 S rensen 相关系数进行计算。同时,对鱼类群落数据进行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ISA),以确定各组别中具有指示作用的鱼类物种结果为 0~100,值越大其物种指示作用越强。所有鱼类数据在进行各项分析鱼类物种相对丰度(x)数据进行 lg(x+1)转换,以降低极端数据的负面影S19.0 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独立样本 T 检验,异的显著性,显著性水平取 0.05。

太子河,鱼类,聚类分析


月份太子河流域采集到的所有鱼类样品数据聚类分析(见图2-3)发现,太子河鱼类群落分布呈现为 3 个组别。经过对照每个组别采样点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发现其大致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多处于高海拔区与中海拔区河流源头,主要为太子河上游点位,包括 43 个采样点位其中多以洛氏鱥、北方条鳅、鸭绿江沙塘鳢三种鱼类物种为主。第二种类型多处于中海拔河流中游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影响浑太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析[J]. 李艳利,李艳粉,徐宗学.  环境科学. 2015(01)
[2]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海拉尔河健康[J]. 霍堂斌,崔晓文,姜作发,于洪贤.  生态学杂志. 2013(09)
[3]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标在河流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 朱迪,杨志.  人民长江. 2013(15)
[4]东苕溪鱼类生物完整性评价河流健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黄亮亮,吴志强,蒋科,佐藤辰郎,鹿野雄一,李建华.  中国环境科学. 2013(07)
[5]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J]. 刘斌,张远,渠晓东,刘思思,孟伟,丁森.  淡水渔业. 2013(03)
[6]太子河鱼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J]. 王伟,王冰,何旭颖,渠晓东,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 2013(05)
[7]基于景观尺度的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及其水文响应[J]. 赵阳,余新晓,贾子利.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11)
[8]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李捷,李新辉,贾晓平,谭细畅,王超,李跃飞,邵晓风.  生态学报. 2012(18)
[9]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J]. 费骥慧,汪兴中,邵晓阳.  水产学报. 2012(08)
[10]标准化方法筛选参照点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完整性指数[J]. 渠晓东,刘志刚,张远.  生态学报. 2012(15)



本文编号:3578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578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d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