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藻类季节性变化
发布时间:2022-07-09 18:41
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的构造物,具有明显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功能和诱集鱼类的效果。底栖藻类不仅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及水生生态的化学调节者,而且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微生镜空间。它们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被广泛用于水质监测。底栖藻类是人工鱼礁集鱼和诱鱼的特别重要的生物环境因子之一,也是人工鱼礁目标经济鱼种的重要的食物。底栖藻类的组成及结构是衡量海区渔业资源状况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人工鱼礁建设、海域生态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进行人工鱼礁底栖藻类的生态学研究,对于了解人工鱼礁作用机理,加强其生态学效应具有极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依据2012年到2013年在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环境因子调查资料,结合CANOCO软件对威海西港南礁区北礁区及对照区大型底栖藻类及环境因子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初步研究了威海西港南鱼礁区、北鱼礁区以及对照区的环境因子状况以及底栖藻类的季节变化情况,为人工鱼礁底栖藻类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分析结果。首先本文介绍了人工鱼礁定义、兴起、类型、机能、诱集效果评价方法及国内外人工鱼礁的研究状况以及人工鱼礁底栖藻类的生态学进展。其次,分析得出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海水...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人工鱼礁资源增殖综述
1.1 人工鱼礁定义与兴起的原因
1.2 人工鱼礁的类型
1.3 人工鱼礁的机能
1.4 人工鱼礁的诱集效果评价方法
1.4.1 生态效益
1.4.2 经济效益
1.4.3 社会效益
1.5 国内外人工鱼礁研究的状况
1.6 存在的不足
2 人工鱼礁区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2.1 海洋底栖藻类的概念及功能
2.1.1 海洋底栖藻类的概念
2.1.2 海洋底栖藻类的生态学功能
2.2 海洋底栖藻类的研究进展
2.3 海洋底栖藻类群落特征的描述方法
2.3.1 生物量
2.3.2 海洋底栖藻类的群落优势种确定
2.3.3 群落多样性的确定
2.3.4 海洋底栖藻类的化学组成
2.3.5 种群和群落的功能
2.3.6 群落与周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估
2.4 海洋大型底栖藻类与海洋微藻之间的竞争机制研究
2.4.1 营养盐
2.4.2 温度和光照
2.4.3 其他因素
2.5 海洋底栖藻类的发展概况评估
2.6 海洋大型底栖藻类研究展望
3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
3.1 背景资料
3.2 调查时间、站位与方法
3.2.1 调查时间
3.2.2 调查站位
3.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盐度、PH 与透明度的季节变化
3.3.2 DO、 BOD_5、COD 的季节变化
3.3.3 硅酸盐、无机氮、磷酸盐的季节变化
3.4 讨论
4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海域底栖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背景材料
4.2 研究时间、站位和方法
4.2.1 调查时间
4.2.2 调查站位情况
4.2.3 底栖藻类采样方法
4.2.4 采样注意事项
4.3 结果
4.3.1 底栖藻类的组成
4.3.2 威海西港底栖藻类生物量季节变化
4.3.3 威海西港底栖藻类群落多样性比较
4.3.4 南礁区北礁区对照区藻类群落 Jaccard 相似性指数
4.3.5 底栖藻类的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张磊,张秀梅,吴忠鑫,张沛东.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1)
[2]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初步评价[J]. 袁华荣,陈丕茂,李辉权,黎小国,唐振朝,秦传新,余景,舒黎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6)
[3]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J]. 杨柳,张硕,孙满昌,张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3)
[4]冬、夏季北黄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J]. 臧璐,石晓勇,张传松,宋国栋.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3)
[5]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韦钦胜,刘璐,战闰,魏修华,臧家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J]. 章守宇,梁君,汪振华,王凯.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7]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J]. 陶峰,贾晓平,陈丕茂,唐振朝,余景,王宏. 南方水产. 2008(03)
[8]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时空变化[J]. 裴国凤,刘国祥,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2007(06)
[9]魁蚶增养殖技术试验[J]. 夏雪岭. 齐鲁渔业. 2007(05)
[10]底栖藻类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 马沛明,况琪军,刘国祥,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05)
博士论文
[1]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区的生态效应分析[D]. 陈应华.暨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D]. 盛化香.中国海洋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7624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人工鱼礁资源增殖综述
1.1 人工鱼礁定义与兴起的原因
1.2 人工鱼礁的类型
1.3 人工鱼礁的机能
1.4 人工鱼礁的诱集效果评价方法
1.4.1 生态效益
1.4.2 经济效益
1.4.3 社会效益
1.5 国内外人工鱼礁研究的状况
1.6 存在的不足
2 人工鱼礁区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2.1 海洋底栖藻类的概念及功能
2.1.1 海洋底栖藻类的概念
2.1.2 海洋底栖藻类的生态学功能
2.2 海洋底栖藻类的研究进展
2.3 海洋底栖藻类群落特征的描述方法
2.3.1 生物量
2.3.2 海洋底栖藻类的群落优势种确定
2.3.3 群落多样性的确定
2.3.4 海洋底栖藻类的化学组成
2.3.5 种群和群落的功能
2.3.6 群落与周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估
2.4 海洋大型底栖藻类与海洋微藻之间的竞争机制研究
2.4.1 营养盐
2.4.2 温度和光照
2.4.3 其他因素
2.5 海洋底栖藻类的发展概况评估
2.6 海洋大型底栖藻类研究展望
3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
3.1 背景资料
3.2 调查时间、站位与方法
3.2.1 调查时间
3.2.2 调查站位
3.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盐度、PH 与透明度的季节变化
3.3.2 DO、 BOD_5、COD 的季节变化
3.3.3 硅酸盐、无机氮、磷酸盐的季节变化
3.4 讨论
4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海域底栖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背景材料
4.2 研究时间、站位和方法
4.2.1 调查时间
4.2.2 调查站位情况
4.2.3 底栖藻类采样方法
4.2.4 采样注意事项
4.3 结果
4.3.1 底栖藻类的组成
4.3.2 威海西港底栖藻类生物量季节变化
4.3.3 威海西港底栖藻类群落多样性比较
4.3.4 南礁区北礁区对照区藻类群落 Jaccard 相似性指数
4.3.5 底栖藻类的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张磊,张秀梅,吴忠鑫,张沛东. 中国水产科学. 2012(01)
[2]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初步评价[J]. 袁华荣,陈丕茂,李辉权,黎小国,唐振朝,秦传新,余景,舒黎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6)
[3]海州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J]. 杨柳,张硕,孙满昌,张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3)
[4]冬、夏季北黄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J]. 臧璐,石晓勇,张传松,宋国栋.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3)
[5]夏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韦钦胜,刘璐,战闰,魏修华,臧家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6]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J]. 章守宇,梁君,汪振华,王凯.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0)
[7]人工鱼礁礁体设计的研究进展[J]. 陶峰,贾晓平,陈丕茂,唐振朝,余景,王宏. 南方水产. 2008(03)
[8]东湖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时空变化[J]. 裴国凤,刘国祥,胡征宇. 水生生物学报. 2007(06)
[9]魁蚶增养殖技术试验[J]. 夏雪岭. 齐鲁渔业. 2007(05)
[10]底栖藻类对氮、磷去除效果研究[J]. 马沛明,况琪军,刘国祥,胡征宇.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05)
博士论文
[1]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区的生态效应分析[D]. 陈应华.暨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崂山湾人工鱼礁区底栖大型海藻群落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D]. 盛化香.中国海洋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657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65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