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基于上升流效应的单位鱼礁建设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0 18:40
  人工鱼礁上升流是流场区水体垂向交换、混合、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是人工鱼礁环境功能实现的基本环节。该研究通过数值实验方法获得4种投放量、7种布设间距共28种建设模式下米字型鱼礁上升流流场数据,提取并分析了代表流场作用能力的3个性能指标来评估上升流流场效应并准确定位上升流区,包括上升流,强度,范围及位置参数,进而为合理规划单位人工鱼礁建设模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4种投放量在0~1.5倍鱼礁单体边长(Sla)的布设间距下相对体积效率最佳,布设间距为0~1.5 Sla、投放量为432空m~3时上升流平均相对速度最高;0与1.5 Sla布设间距下单位体积贡献率较高;1.0~3.0 Sla布设间距的上升流相对面积较高,对应相对面积高度基本相同,为0.5~1.0。进一步以不同海域上升流作用形式差异为出发点,指出确定上升流区的新思路,并提出以上升流流场最佳效应为前提的最优单位人工鱼礁建设模式选择方法。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鱼礁结构设计原理与研究进展[J]. 姜昭阳,郭战胜,朱立新,梁振林.  水产学报. 2019(09)
[2]以数值实验为基础的米字型鱼礁布设模式差异下的流场效率[J]. 郭禹,章守宇,林军.  水产学报. 2019(09)
[3]布设间距对多孔方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王佳浩,刘莉莉,蔡新晨,陈佳滢,杨意馨,姜书侠.  渔业科学进展. 2020(03)
[4]半日潮流作用下悬移质泥沙的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朱子晨,张莞君,胡泽建,刘建强,熊丛博.  海洋学报. 2019(06)
[5]塔型桁架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及稳定性[J]. 公丕海,郑延璇,李娇,关长涛,崔勇,李强.  中国水产科学. 2019(05)
[6]不同开口比人工鱼礁体水动力特性及礁体稳定性研究[J]. 于定勇,杨远航,李宇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7]海上养殖设施与人工鱼礁融合布局流场分析[J]. 江涛,朱烨,崔铭超,洪扬,邹海生.  渔业现代化. 2019(01)
[8]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海域底质特征及其承载力[J]. 罗含思,沈敏,林军,吴星辰,刘洪生.  水产学报. 2019(02)
[9]大亚湾人工鱼礁区和岛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对仔稚鱼的影响[J]. 王亮根,李亚芳,杜飞雁,宁加佳,徐磊,肖雅元,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2018(02)
[10]威海近岸人工鱼礁布设对生物资源恢复效果[J]. 袁小楠,梁振林,吕振波,王颖丽,孙晓红.  海洋学报. 2017(10)

博士论文
[1]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再悬浮及悬沙动力研究[D]. 张存勇.中国海洋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人工鱼礁流场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 庞运禧.广东海洋大学 2017
[2]镂空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及营养盐输运的数值模拟研究[D]. 肖荣.上海海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74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674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