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胭脂鱼幼鱼与成鱼间的形态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23:12
  为研究胭脂鱼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体形变化,采用多变量形态学分析的方法对48尾胭脂鱼幼鱼和52尾胭脂鱼成鱼的形态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形态差异系数分析。从3 600个形态参数中共提取了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753%。头高、体高、背鳍长、尾鳍上叶起点至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背鳍基部末端、背鳍基部末端至腹鳍起点、头背部末端至胸鳍起点和头背部末端至腹鳍起点等形态特征值对其影响最大;通过判别分析,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可明显区分开;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鳍条差异明显,包括胸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06)、背鳍长(形态差异系数=2.654)、尾鳍中鳍长(形态差异系数=1.145)和尾鳍上叶长(形态差异系数=1.220),除了鳍条长度上的差异之外,主要差异还存在于头长(形态差异系数=0.806)、眼径(形态差异系数=2.270)和吻端至头背部末端(形态差异系数=0.978),其中胭脂鱼幼鱼和成鱼在眼径和背鳍长上差异显著,甚至已超出亚种水平。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数据测量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
    2.2 判别分析
    2.3 形态学差异系数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境内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陈薛伟杰,郭健康,杨志,曹恒源,安苗.  中国水产科学. 2018(01)
[2]珠江流域3个野生大眼鳜群体的形态差异[J]. 杨慧荣,欧阳徘徊,李桂峰,孙际佳,夏雨,王紫钰,刘丽.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2)
[3]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形态差异研究[J]. 武佳韵,吴波,杨坤,邓员平,张修月,宋昭彬.  淡水渔业. 2014(06)
[4]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鮠及其杂交F1代形态差异分析[J]. 王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2)
[5]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杂交种(施氏鲟♂×达氏鳇♀)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J]. 张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淡水渔业. 2012(06)
[6]高原湖泊鱼类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研究[J]. 费骥慧,邵晓阳.  海洋与湖沼. 2012(04)
[7]拟穴青蟹仔蟹个体发育中的形态变异分析[J]. 亓磊,蒋科技,马凌波,乔振国.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2)
[8]重庆市胭脂鱼资源及保护现状[J]. 甘小平,熊娟,王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0)
[9]7个不同翘嘴红鲌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J]. 王伟,陈立侨,顾志敏,彭士明,李云凯.  淡水渔业. 2007(03)
[10]亚洲美人鱼——胭脂鱼[J]. 史登勇.  北京水产. 2006(03)



本文编号:3715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15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d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