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生长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3-22 18:02
本文以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种(225.69±32.28g)为对象,在水温为14-17℃下,随机放在9个八边形的水泥池(池底面积18.23㎡)中饲养,分别设置5.5kg/m3,8.0kg/m3和11.0kg/m3三个放养密度,每组设3个重复,进行了70d的养殖试验。研究了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生长、摄食以及水质的影响,并对养殖密度与施氏鲟营养指标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如下: 1.施氏鲟大规格鱼种的体重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关系;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及摄食率等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饲料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而生长效率在中等密度组(MSD,8.0kg/m3)最大;试验期间溶解氧(DO)随着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COD)则呈相反趋势(P<0.05)。试验表明,MSD组密度更适合此规格施氏鲟的养殖,过高的密度会对施氏鲟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竞争空间、恶化水质以及影响摄食等各方面综合作用实现的。 2.养殖密度对施氏鲟的含肉率、肥满度及肌肉一般营养组分均产生一定的影响。随养殖密...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鲟鱼及其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1.1.1 鲟鱼资源概况
1.1.2 国内外鲟鱼养殖概况
1.1.3 施氏鲟生物学特性
1.1.4 经济价值及养殖前景
1.1.5 工厂化流水养殖鲟鱼简介
1.2 养殖密度对鱼类的影响研究概况
1.2.1 密度与水质指标
1.2.2 养殖密度与鱼类生长及摄食
1.2.3 养殖密度与鱼类营养指标
1.2.4 养殖密度与鱼类血液理化指标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实验鱼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水质测定与分析
1.4 生长率与摄食率测定与计算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过程中池塘水质的变化
2.2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摄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3.2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的影响
3.3 养殖密度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营养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含肉率测定
1.5 营养成分测定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含肉率的变化
2.2 肥满度的变化
2.3 肝脏指数的的变化
2.4 肌肉组分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血液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等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2.2 血清代谢物质的变化
2.3 血清无机离子的变化
2.4 血清酶类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67332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鲟鱼及其养殖技术研究概况
1.1.1 鲟鱼资源概况
1.1.2 国内外鲟鱼养殖概况
1.1.3 施氏鲟生物学特性
1.1.4 经济价值及养殖前景
1.1.5 工厂化流水养殖鲟鱼简介
1.2 养殖密度对鱼类的影响研究概况
1.2.1 密度与水质指标
1.2.2 养殖密度与鱼类生长及摄食
1.2.3 养殖密度与鱼类营养指标
1.2.4 养殖密度与鱼类血液理化指标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生长和摄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实验鱼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水质测定与分析
1.4 生长率与摄食率测定与计算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过程中池塘水质的变化
2.2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2.3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摄食的影响
3 讨论
3.1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3.2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的影响
3.3 养殖密度对池塘水质的影响
第三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营养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含肉率测定
1.5 营养成分测定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含肉率的变化
2.2 肥满度的变化
2.3 肝脏指数的的变化
2.4 肌肉组分的变化
3 讨论
第四章 养殖密度对施氏鲟大规格鱼种血液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1.4 生理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等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2.2 血清代谢物质的变化
2.3 血清无机离子的变化
2.4 血清酶类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67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76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