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水产渔业论文 >

任河和大宁河多鳞白甲鱼生物学及遗传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7 01:58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 macrolepis)是已知的鲃亚科鱼类中唯一能够广泛分布到长江以北黄河、淮河、海河水系的一个种,在重庆境内仅任河和大宁河有分布。本研究于2019年7月至10月在任河和大宁河采集多鳞白甲鱼,共374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传统形态学、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二代测序技术等对这两条河流多鳞白甲鱼的年龄和生长特性、形态学和遗传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全面了解多鳞白甲鱼在两条河流的表型适应性特征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我国多鳞白甲鱼的野生资源保护和群体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3个方面:1.首先,多鳞白甲鱼的鳞片为圆鳞,年轮围绕鳞焦呈闭合同心圆排列,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切割型,适合5龄及以下鱼类的鉴定;多鳞白甲鱼主鳃盖骨为近似不规则四边形,表面轮纹平行排列,在自然光下,处理好的鳃盖骨上明暗相间的环纹肉眼可见,但部分低龄个体副轮较多;多鳞白甲鱼的椎骨为双凹型,在解剖镜下用入射光观察,可以清楚的看到椎骨上明暗交替的同心环纹,且适合10龄以下鱼类的鉴定。脊椎骨年龄读数的总吻合率高于鳞片和鳃盖骨的总吻合率。脊椎骨与鳃盖骨的吻合率为81.77%,与...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多鳞白甲鱼的研究概况
        1.1.1 多鳞白甲鱼的形态特征
        1.1.2 多鳞白甲鱼的年龄与生长
        1.1.3 多鳞白甲鱼的繁殖习性
        1.1.4 多鳞白甲鱼的摄食习性
        1.1.5 多鳞白甲鱼遗传学研究进展
        1.1.6 多鳞白甲鱼的繁殖技术
    1.2 鱼类生物学相关研究方法
        1.2.1 年龄鉴定方法
        1.2.2 生长分析
    1.3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概述
        1.3.1 形态学研究
        1.3.2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多鳞白甲鱼两个地理群体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1.2 年龄材料处理
        2.1.3 年龄鉴定
        2.1.4 计算公式
        2.1.5 图片及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年龄鉴定材料的年轮特征
        2.2.2 3种年龄材料的比较分析
        2.2.3 两群体的年龄结构
        2.2.4 两群体体长与体重分布
        2.2.5 两群体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2.2.6 生长方程
        2.2.7 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
    2.3 讨论
        2.3.1 多鳞白甲鱼年龄鉴定材料的确定
        2.3.2 多鳞白甲鱼任河群体与大宁河群体生长状况
        2.3.3 多鳞白甲鱼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第3章 多鳞白甲鱼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来源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任河群体与大宁河群体的形态差异比较
        3.2.2 任河群体与大宁河群体的主成分分析
        3.2.3 任河群体与大宁河群体的判别分析
    3.3 讨论
        3.3.1 多鳞白甲鱼任河群体和大宁河群体的形态差异
        3.3.2 多鳞白甲鱼任河群体和大宁河群体形态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4章 多鳞白甲鱼两个地理群体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比较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样本采集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1.3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DNA样品质量检测
        4.2.3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
        4.2.4 线粒体序列组装
        4.2.5 线粒体全基因组注释与分析
        4.2.6 系统进化树构建
    4.3 结果
        4.3.1 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鉴定
        4.3.2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结果
        4.3.3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分析
    4.4 讨论
        4.4.1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4.4.2 遗传距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4.4.3 线粒体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本文编号:3810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scyylw/3810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