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飞灰气化烧嘴中气化剂与粗合成气混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2:05
【摘要】: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气化技术,能解决流化床粗合成气中飞灰可燃物含量较高的问题,该技术通过将飞灰进行二次气化,可协同实现粗合成气脱除飞灰和飞灰气化利用,并且作为独立的合成气后处理技术,能够耦合不同炉型和不同处理能力的流化床气化炉,经济实用,具有很高的发展前景。飞灰气化烧嘴中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的混合流动特性对新型飞灰气化烧嘴的设计以及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内某化工厂单台处理合成气量为80000Nm~3/h粗合成气携带飞灰气流床气化炉目前处于试验调试阶段,为解决该型气化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烧嘴结渣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飞灰气化烧嘴。本文搭建了与原型比例为1:2.5的飞灰气化烧嘴单相冷态模化试验台,利用热电偶以及IFA300恒温热线风速仪等设备研究射流夹角以及外部气化剂风速对飞灰气化烧嘴中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交叉射流混合特性以及流动特性的影响,为其工业运用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飞灰气化烧嘴混合以及流动试验可知,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交叉混合过程中,外部气化剂的射流轨迹呈“喇叭状”扩散,两股气流间的混合剧烈程度随着混合过程的进行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混合速度也降低,在混合的初期速度衰减迅速,在外部气化剂射流上边界附近存在回流区。在相同外部气化剂风速条件下,单相混合试验表明,随着射流夹角从50°增大到90°,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的混合初始位置从Y=20mm(Y为沿着射流方向到烧嘴出口端面的距离)处提前至Y=0mm处。射流夹角从50°增大到70°时,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和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大幅增大,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差别较小;当射流夹角从70°增大到90°时,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和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差别较小,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大幅减小。在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条件下,射流夹角50°、70°、90°的工况在Y=70mm截面处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分别为19.46%、31.27%、36.99%,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峰值分别为3.13、8.31、7.32。单相流动试验表明,随着射流夹角的增大,相同Y值处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所到达的下冲深度增加,外部气化剂气流最大速度相对比的峰值分别在Y=20mm、Y=10mm和Y=0mm,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轨迹更加靠近烧嘴出口。射流夹角90°工况,粗合成气与外部气化剂的混合发生在烧嘴喷口处,容易烧损烧嘴。综合考虑,推荐射流夹角为75°。在相同射流夹角条件下,单相混合试验表明,随着外部气化剂风速从30m/s增大到90m/s,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的反应初始位置不变,各截面处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气化剂风速为75m/s时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最大,当射流夹角为70°,临界燃烧浓度面积比在Y=70mm截面为31.27%。沿着粗合成气射流方向,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径向最大混合速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在射流夹角70°时,气化剂风速为75m/s和90m/s的轴向最大混合速度峰值(8.31和8.42)远大于其他角度。单相流动试验表明,随着气化剂风速从30m/s增大到90m/s,在相同Y截面处气流下冲深度增加,外部气化剂射流中心的轨迹更加靠近气化烧嘴出口。综合上述试验,推荐外部气化剂风速75m/s。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546
【图文】:

烧嘴,混合特性,冷态,飞灰


图 2-2 飞灰气化烧嘴冷态混合特性试验台原理化烧嘴中外部气化剂与粗合成气之间的混合状况体现了气流之与粗合成气之间恰当的混合是保证气化效果以及提高气化室温

混合试验,工况,烧嘴,流动特性


为飞灰气化烧嘴流动特性试验试验台为了与混合试验进行工况的验证与比较,选择混合试验中的15个工况作为试验工况,保证与混合特性试验之间的相关性,具体工况安排见表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占海;;气化剂分布率的改变对气化炉生产能力的影响[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3期

2 李鹏;王维新;吴杰;毕新胜;杨斌;张执超;;气化剂流量对棉秆气化性能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方国强;董明明;;水蒸汽过热对水煤气生产的影响[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87年04期

4 颜志尧;;如何提高煤气炉的返焦合格率[J];中氮肥;1987年05期

5 张党闽;;煤气炉定向火偏原因分析及改进设想[J];中氮肥;1987年05期

6 许生;;单独使用戊双脒气化剂治疗患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艾滋病患者的报道[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8年06期

7 吴家正,闻望,王宝生,陈春祥,孙海军,黄静,刘毅,郭润华;城市生活垃圾气化过程中气化剂和温度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89年04期

8 左荐;利用煤炭气化剂生产的新型“气煤”[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年02期

9 利广威;关于在发生炉的气化剂中加入部分煤气燃烧废气问题的探讨[J];煤气与热力;1986年04期

10 李桂英;;工业煤气生产综述[J];甘肃化工;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智;张友军;朱峰;胡强法;吕维平;贾夏;;煤炭原位气化连续管注入气化剂工具的研制[A];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C];2019年

2 邹婷婷;唐黎华;陈波;吴勇强;倪燕慧;;水蒸气为气化剂不同煤种的高温反应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金;库晓珂;;高温气流床反应器内生物质气化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4 郭学文;张海霞;朱治平;;准东煤流化床气化中硫、氮的迁移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王代同;垃圾反火气化处理技术国际首创[N];科技日报;2001年

2 徐振刚;煤炭深度转化的“龙头”技术[N];中国煤炭报;2001年

3 钱伯章;二氧化碳利用新途径备受关注[N];中国化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姜小毛;我国食品级二氧化碳发展迅猛[N];中国化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吕海波;二氧化碳能带来无限商机[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段天宏;煤炭地下气化的热解模型实验及气化指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2 席建奋;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特征场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3 白永辉;CO_2作为气化剂对煤焦-H_2O气化反应的影响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飞灰气化烧嘴中气化剂与粗合成气混合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卢亚威;玉米秸秆的气化模拟及优化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9年

3 田硕;煤制天然气工艺的模拟优化与综合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刘作龙;在不同气化剂条件下生物质气化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安金卉;生物质气化过程模拟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李发权;固定床秸秆气化系统的设计与性能试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7 邵明亚;气化剂类型对流化床煤气化过程效率的影响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红梅;生物质气化过程建模与参数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王伟;污泥固定床气化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王西明;催化热解转变和粒度对煤中温催化气化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296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7296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