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18:05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国煤炭利用率低,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尤为重要。联合气化燃料电池(IG-FC)等发电技术是目前研究的先进清洁的煤炭转化技术,在此过程中硫化物的脱除很重要。高温煤气脱硫技术能够高效利用煤气中的显热,所以被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对脱硫剂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能够高效脱硫还必须能够再生,经受的住多次硫化再生循环使用,因此,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研究意义重大。本论文对氧化铈脱硫剂分别在氧气、二氧化硫和氧气/二氧化硫混合气氛下固定床再生床层动态行为进行了研究。用氧气分析仪、碘量法等对反应过程中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用定硫仪对床层中脱硫剂的硫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对反应气浓度、温度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得到了床层再生区高度和移动速度,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并对模型进行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铈脱硫剂在02气氛下再生,床层上不同位置脱硫剂再生转化率曲线呈规则的倒“S”型,并保持基本不变的速度向出口方向移动。随着进口02浓度的增加,再生区移动速度增加,再生区高度略微降低。反应床层高度与移动速度首先是由化学反应控制的,随后将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为主。化学反应控制阶段方程式为:后期逐渐转化为内扩散控制的方程式为:随着再生温度增加,再生区移动速度加快,再生区长度显著变短。反应床层高度与移动速度首先是由化学反应控制的,随后将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为主。反应后期逐渐转化为内扩散控制的方程式为:氧化铈脱硫剂在含SO2气氛下再生,床层上脱硫剂再生转化率呈比较规则的倒“S”型,并保持基本不变的速度向出口方向移动。随着进口S02浓度的增加,再生区移动速度增加,再生区长度降低。SO2浓度比较低时,床层上再生转化率曲线有拖尾现象。反应床层高度与移动速度首先是由化学反应控制,随后将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为主。化学反应控制阶段方程式为:后期逐渐转化为内扩散控制的方程式为:随着再生温度增加,再生区移动速度加快,再生区长度显著变短。反应床层高度与移动速度首先是由化学反应控制的,随后将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为主。反应后期逐渐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为主的方程式为:氧化铈脱硫剂在O2/SO2混合气氛下再生,床层不同位置脱硫剂再生转化率呈现比较不规则的倒“S”型曲线,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曲线上出现小的平台。随着进口气体和反应温度的增加,再生区长度降低,再生区移动速度加快。床层上不同位置脱硫剂再生转化率曲线上出现的小的平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向下移动,到750℃以上时平台基本消失。
【学位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Q546.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1.1 课题背景
    1.2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现状
        1.2.1 金属氧化物基脱硫剂的研究
        1.2.2 负载型复合脱硫剂
    1.3 脱硫剂的再生
        1.3.1 再生气氛
        1.3.2 再生空速
        1.3.3 再生温度
    1.4 固定床床层动态研究
        1.4.1 固定床吸附动态行为研究
        1.4.2 固定床气-固相非催化反应床层动态行为
        1.4.3 固定床床层动态行为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选择以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氧化铈脱硫剂的制备及硫化过程
        2.2.1 氧化铈脱硫剂的制备
        2.2.2 氧化铈脱硫剂的硫化
    2.3 脱硫剂再生评价装置
    2.4 脱硫剂的分析及表征方法
        2.4.1 脱硫剂中全硫的测量
        2.4.2 脱硫剂物相表征(XRD)
    2.5 气体分析方法
2气体浓度的测量'>        2.5.1 O2气体浓度的测量
2气体浓度的测量'>        2.5.2 SO2气体浓度的测量
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第三章 含O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条件的选择
        3.2.1 消除外扩散
        3.2.2 再生实验条件
    3.3 再生实验结果与讨论
2浓度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3.3.1 不同进口O2浓度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3.3.2 不同再生温度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3.3.3 氧化铈脱硫剂再生床层等温吸附动力学
    3.4 小结
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第四章 含SO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的选择
        4.2.1 消除外扩散
        4.2.2 再生实验条件
    4.3 再生实验结果与讨论
2浓度对固定床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4.3.1 不同进口SO2浓度对固定床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4.3.2 不同再生温度对固定床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4.3.3 氧化铈脱硫剂再生床层等温吸附动力学
    4.4 小结
2-SO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第五章 含O2-SO2气氛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床层动态行为
    5.1 引言
    5.2 再生实验条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SO2浓度比例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5.3.1 不同进口O2/SO2浓度比例对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2/SO2混合气氛下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5.3.2 不同温度对O2/SO2混合气氛下再生床层动态行为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今后的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杰;新型高效活性脱硫剂研制成功[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0年09期

2 ;新型助燃脱硫剂诞生[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1年01期

3 白静怡,凌开成;处理废脱硫剂的可行性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3期

4 刘妮,赵敬德,程乐鸣,骆仲泱,岑可法;脱硫剂反应活性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3年02期

5 温飞;新型高效脱硫剂投入工业应用[J];精细石油化工;2003年02期

6 钱晓东 ,赵长遂;钙性脱硫剂改性方法[J];环境导报;2003年05期

7 ;新型助燃脱硫剂研制成功[J];无机盐工业;2003年03期

8 刘洋;郭兵兵;祝月全;;脱硫剂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3年06期

9 陈尚娴;;钢铁脱硫剂[J];稀土与铌;1979年01期

10 解星原;;新型脱氧、脱硫剂[J];鞍钢技术;198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冬;用于铁水炉外脱硫的新型氧化镁基脱硫剂的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刘晓娟;用于SOFC燃料气的高温锰基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刘妮;钙基脱硫剂反应性能评价体系及反应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芬;纳米锌基脱硫剂室温脱硫效能及再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张照飞;锰基—蠕虫状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宋占龙;加压煤气化钙基脱硫剂还原脱硫及硫化钙氧化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张凤梅;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尚建宇;钙基脱硫剂硫化反应产物层扩散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9 程世庆;钙基脱硫剂微观结构特性与流化床燃烧脱硫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陈庆军;炭质多孔材料的结构控制及对H2S、CO2脱除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生昕;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春珍;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3 湛月平;稀土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江江;白云石与石灰石尾矿用于铁水脱硫剂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关怀;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动力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6 贺恩云;伽玛氧化铁的低温脱硫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胡艳慧;SO_2-O_2协同作用下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高玉坤;SO_2-O_2协同作用下氧化铁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9 杨蕾;SO_2-O_2协同作用下Mn_2O_3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10 吴栋;糠醛渣活性炭基铁锌酸脱硫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53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53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