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针形蜈蚣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即食产品的研究开发
【图文】:
当漂烫温度为 80℃时,叶绿素含量较最高。因此选择 80℃、90℃进行后续的讨论分析。图3-1 不同漂烫温度对蜈蚣藻的护色效果Fig3-1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the results of color-reatention of Grateloupiafilicina3.5.1.2 漂烫时间对蜈蚣藻的护色影响由图 3-2 可知,叶绿素含量随着漂烫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漂烫时间为 3min 时,蜈蚣藻中叶绿素吸光值最大,说明叶绿素含量略高。因此选择 2min、3min、4min 进行后续的讨论分析。
使得藻体内部的营养成分流失,由图可知在 10min、15min 时,蜈蚣藻的口感最好。因此选择 10min、15min、20min 进行后续的讨论分析。图3-8 不同浸泡时间对蜈蚣藻的保脆效果Fig 3-8 The different the soaking time on the crispness of Ready-to-eat Grateloupiafilicina3.5.2.5 复配保脆剂的正交实验根据表 3-7 可知,蜈蚣藻保脆工艺中,4 因素对蜈蚣藻脆度的影响为 A>D>B>C,选择水平为 A2B2C1D1,实验结果显示乳酸钙对其脆度的影响最大,,浸泡时间也对蜈蚣藻脆度变化有明显效果,当时间过长时,蜈蚣藻的脆度渐小,最后有明显烂坏现象。因此最佳试验条件为乳酸钙溶液浓度 0.2%、碳酸钙溶液浓度 0.1%、氯化钙溶液浓度 0.05%,在该混合溶液中浸泡 10min,保脆效果最好。表3-7 正交实验结果Table 3-7 Results of orthogonal test实验号 A B C D感官评定分数1 1 1 1 1 7.92 1 2 2 2 7.953 1 3 3 3 7.754 2 1 2 3 7.85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4.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彬;李婷;张博;朱长波;苏家齐;陈素文;杨贤庆;;广东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浮筏的蜈蚣藻属调查[J];南方水产科学;2019年05期
2 张婧婧;刘秋凤;吴成业;;蜈蚣藻多糖纯化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福建水产;2013年05期
3 方玉春;赵峡;王顺春;;蜈蚣藻药用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药物;2011年02期
4 雷爱莹;曾地刚;;复方蜈蚣藻对罗非鱼生长和抗病力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5 朱良;张杰平;;繁枝蜈蚣藻多糖对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年10期
6 朱良;张杰平;王一飞;;繁枝蜈蚣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3期
7 李伟新,丁镇芬;蜈蚣藻中空型的研究[J];湛江水产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8 陈素文;冯彬;李婷;张博;朱长波;杨贤庆;;蜈蚣藻属生物学与养殖研究进展[J];南方水产科学;2019年01期
9 冷懿;;蜈蚣藻多糖生物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年28期
10 李颖博;马家海;孙彬;文茜;王丁晶;;东海枸杞岛蜈蚣藻属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海洋渔业;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春霞;王薇;方玉春;管华诗;;赛氏蜈蚣藻多糖理化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永利;郭守军;姚慕贞;;蜈蚣藻多糖提取工艺优化[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郭守军;杨永利;饶佩云;;蜈蚣藻多糖的纯化及其结构表征[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4 李静蕊;马海霞;杨贤庆;陈胜军;陈素文;李春生;;披针形蜈蚣藻在不同生长月份中的营养成分分析[A];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5 张雯;赵丹;盛英文;栾日孝;王宏伟;;阳江蜈蚣藻(红藻门,海膜科)的形态观察、孢子萌发与分子鉴定[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严君;王顺春;;蜈蚣藻中一种硫酸半乳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其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A];2008年全国糖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8年
7 李娜;邓永智;;蜈蚣藻中萜类化合物的超临界萃取及GC/MS分析[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苏传铃;王斌;邵学芳;张晓铃;胡玲芳;曲有乐;;蜈蚣藻多酚的抗氧化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霞;潮间带大型海藻对UV-B辐射的生理响应及其种间竞争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彬;广东和福建蜈蚣藻属优良食用种类调查及培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2 李静蕊;披针形蜈蚣藻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其即食产品的研究开发[D];上海海洋大学;2019年
3 刘宏;蜈蚣藻多糖对水稻种子抗盐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
4 杨婷;蜈蚣藻化学成分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5 白凯强;披针形蜈蚣藻—贻贝海洋牧场生态效益模拟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年
6 米伟男;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三个新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成湘;中国蜈蚣藻属红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树雨;蜈蚣藻属(GrateloupiaC.Agardh)两个新种及亚洲蜈蚣藻个体生态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9 赵丹;中国海膜科蜈蚣藻属四个新种的生活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戚贵成;辽宁沿海海膜科蜈蚣藻属的初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5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3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