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湖湘饮食文化及其传播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1 05:51
【摘要】:湖南物阜民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内涵丰富、独特的湖湘饮食文化。湖湘饮食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茶文化、酒文化、饮食器具、饮食结构、饮食习俗等方面处处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精神要义。湘菜是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已经发展成我国民间第三大菜系,以湘菜为典型,湖湘饮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日益显著。但是,红火的餐饮经济增长背后,湖湘饮食文化的传统意义、内涵面临着新时代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如何将饮食文化传承、创新,我们需要探索其传播策略,以期达到经济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平衡。 本文立足湖南本土,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结合民俗学、旅游学、文化产业、广告学、营销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首先阐述了湖湘饮食文化的组成体系,包括湖湘茶文化、湖湘酒文化、筷子文化、饮食器具和饮食习俗等内容,通过与湖湘文化的内涵对接,探讨湖湘饮食文化的特征,以及湖湘饮食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文化、经济、美学方面的价值;其次分析了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即传播条件,包括丰富的湖湘饮食文化传播内容、受众的饮食情结、传播主体的支持以及媒介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契机;第四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450份问卷,有效回收426份,从而进行传播受众的特征分析,并统计分析了湖湘饮食文化传播主体的媒介选择,研究湖湘饮食文化的识别度和记忆度、传播方式、媒介策略、综合效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一章提出了采用CIS理论塑造湖湘饮食文化品牌形象、利用专业教育提高餐饮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建立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良性生态圈、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服务功能、构建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景观体系、形成多种媒体联动的传播机制等传播策略。 本文结合现代传播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特点,以及受众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状况,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湖湘饮食文化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力争使传播方式及渠道符合大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提出了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策略,以期有效地继承、弘扬湖湘饮食文化,并赋予其当代湖湘精神,使湖湘饮食文化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图文】:

新华网,美食,湖南,资料来源


第 3 章 湖湘饮食文化传播的条件被称为“鱼米之乡”,物阜民丰,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湖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播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应以受众的饮食的支持为动力,以媒介技术的革新为契机,充分发挥势。饮食文化传播内容是基础是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作文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 3 个层次:物质层次、行为层次层次特产丰富多彩,主要有湘莲①、湘茶、油茶、辣椒、柑猪、湖南米粉等(下图 3.1 可见湖南部分特色饮食)。

主题餐厅,新浪网,来源,图片


图 3.2 红色经典主题餐厅(图片来源:新浪网)进步与发展,许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他时刻惦念着到处散发泥土芳香的故乡,身处城市却心牵市的人时常会回忆自己以前在农村玩耍嬉戏的景象。间野趣的餐饮环境会使他们倍感亲切,寄托了他们对如,湘潭市有一家空间设计较为成功的餐饮企业,名唤怀旧为主题,在设计中,设计者采用代表湖南乡土特色衣等基本元素作装饰,较好地展现了乡村风味的文化化作为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形态,让其恰到好处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体及个人的推动饮企业外,,湖湘饮食文化的传播主体还包括社会中的团和人际传播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湖湘饮食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有:(1)湘菜协会,除了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S971;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鲁,张小明,王雯,李奔;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姚伟;;新媒介传播与受众变化的分析[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3 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年02期

4 唐黎标;传统文化的奇葩——中国茶文化[J];中国茶叶加工;2004年04期

5 王新惠;;论周作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播[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谭献民;王军;;湖湘文化、火宫殿臭豆腐、豆腐文化[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9 陈麦池;黄成林;王虹;;旅游地饮食文化景观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谢科;浅议中华饮食文化在现代餐饮中的开发建设[J];经济师;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635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35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