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0-07-05 12:04
【摘要】: 文章旨在阐述研究型课程教学在中等烹饪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践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使学生尽早地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专业课程设置是一种选择、组织及安排教育、教学内容的方法或措施,其目的在于使教育、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结构或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性质、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在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上是以学生开发和创新为其导向的。这一设置的方式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方式、手段、途径及其评价等诸多方面,居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 中等职业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主要是服从就业需要,在于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一定行业所需的各种中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针对一定岗位、行业所需求的人才质量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组合,以及构建起符合一定的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体系的必然性。烹饪专业原有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文化课、烹饪理论课和烹饪操作课三大块。文化课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普高模式,内容深奥繁冗,远远脱离了专业的需要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而烹饪理论和烹饪操作究竟包含哪些课程不甚明确,有不确定性,课程开设随机性较大。同时选修课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生的现实需要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原有单一的、基础文化课与专业课脱节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教学发展的求。通过课程改革,必须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综合,打破原有学科界限,重新组合,克服教学中知识技能不必要的重复、割裂、分散的现象,使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烹饪专业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使烹饪专业的学生不但形成与社会餐饮业相对应的文化资本和能力结构,而且还要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素养和心理结构,促使学生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文章认为传统的中等烹饪教育模式不利于中等烹饪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中等烹饪教育的研究型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采用课题研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烹饪教育的研究型课题学习。文章就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具体展开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以《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基础、实践教学模块的构建》为课题介绍了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S97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张治广;;研究型课程“半微量有机合成实验”学绩评价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05期

2 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张治广;;研究型课程半微量有机合成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年06期

3 曲绍卿;;关于烹饪专业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问题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高昕,洪捷,林幻奇;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Z1期

5 黄乃华 ,郭春飞;上海市三烈中学争创“绿色学校”工作纪实[J];环境教育;2004年11期

6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3年05期

7 徐焱;EPD项目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渗透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探究[J];化学教育;2004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文东;;倾听 参与 反思——小学数学研究型课程初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沈骞;;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影响[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3 庄婷;;从不懂到懂[A];茶香铺就成长路——小茶人十周年纪念册[C];2003年

4 印媛君;杨午鸣;柯庆饶芳;;开设综合研究型实验课的实践与体会[A];中国生理学会论文汇编2005年第三期[C];2005年

5 马忠;;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型课程设计与实施[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国士;;大兴科研之风 高扬创新风帆——兰州二中“人文融合科学教育”材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王国士;;大兴科研之风 高扬创新风帆——兰州二中“人文融合科学教育”材料[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8 王琳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新晨;刘守印;;通信原理研究型教学试点研究[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晓霞;;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军;防止“研究型课程”狭隘化[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姜澎;开展研究型课程还需好机制[N];文汇报;2009年

3 崔连仕;关于研究型课程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苏军;近半学校不设研究型课程[N];文汇报;2009年

5 苏军;“研究型课程”没那么简单[N];文汇报;2001年

6 崔晓晖;研究型课程:让学生从温室走向大自然[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高中全面推行研究型课程[N];文汇报;2000年

8 记者 李萍;上海中小学教材改革推出研究型课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柳栋 王天蓉 张来春(执笔) 陆爱民 汪佳敏;基于网络的高中研究型课程调查[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汪佳敏;倾听·共舞·反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小茗;上海普通高中“二期课改”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2 李丽;追寻学习的生存论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文;中等烹饪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探索[D];扬州大学;2007年

2 杜烁;中国高校俄罗斯地理课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翔;检视、理解与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伟;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辉;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相关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卢秀英;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安桂清;普通高中研究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崔小文;因地制宜开发研究型课程及课程资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高佩德;研究型课程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昌桂;关于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几点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2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42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