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β-内酰胺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19:17
【摘要】:抗生素在畜牧养殖中使用广泛,存在过度使用情况,导致食品中(比如乳制品)存在抗生素残留,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其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构成威胁。目前经常使用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研究一种更为有效的检测方法极为重要。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因其高灵敏度、响应迅速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工具。金属改性介孔碳材料由于具有比表面积高、电催化性能优良等优点而广泛用于传感器性能的提高。亚甲基蓝(MB)具有高度共轭的环状结构和优异的电活性,可在电极表面形成具有导电性能的聚合物半导体薄膜,已广泛用于电极改性。青霉素酶(Pen X)和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均属于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从而导致抗生素水解失活。尤其是NDM-1能够催化水解除氨曲南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目前在电化学检测方面应用较少。鉴于此,本文合成了金属改性介孔碳材料,并基于Pen X和NDM-1设计了三种生物传感器,完成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模型青霉素钠(Pen G)和氨苄青霉素钠(AMP)的检测。1.两种金属基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利用自组装法和浸渍法制备钴掺杂介孔碳材料(Co@C)和硫化钴掺杂介孔碳材料(CoS_2@C),并对其羧基功能化得到COOH-Co@C和COOH-CoS_2@C。经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光谱(XRD)、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仪器表征,实现对所制备的Co@C和CoS_2@C材料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Co@C和CoS_2@C稳定性良好、具备孔结构,且成功的进行了羧基改性。2.青霉素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利用共价结合法将Pen X固定在羧基功能化的介孔碳载体上得到Pen X-COOH-Co@C和Pen X-COOH-CoS_2@C。将MB电聚合到玻碳电极(GCE)上得到PMB/GCE,再利用固定化酶材料进一步修饰改性电极得到Pen X-COOH-Co@C/PMB/GCE和Pen X-COOH-CoS_2@C/PMB/GCE生物传感器。经过实验条件的优化,以Pen G为抗生素模型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en X-COOH-Co@C/PMB/GCE在Pen G浓度为0.1-10 ng·mL~(-1)时响应峰电流与Pen G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3811x+17.20(r~2=0.9974);在浓度范围为10-100 ng·mL~(-1)时两者也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1170x+19.73(r~2=0.9959)。经计算,Pen X-COOH-Co@C/PMB/GCE对Pen G的检测限为0.64 ng·mL~(-1)(ppb)。在Pen X-COOH-CoS_2@C/PMB/GCE传感器中,响应峰电流在Pen G浓度为0.1-10 ng·mL~(-1)时呈现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5642 x+21.57(r~2=0.9907);Pen G浓度为20-100 ng·mL~(-1)时也呈现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0904x+25.91(r~2=0.9941),检测限为0.61 ng·mL~(-1)(ppb)。并利用两种传感器采用加标法成功实现了牛奶样品中Pen G的检测。3.NDM-1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将MB电聚合到GCE上得到PMB/GCE;将NDM-1与戊二醛(GA)混合滴加到PMB/GCE上制备得到NDM-1/PMB/GCE工作电极。经过实验条件优化,以Pen G和AMP为抗生素模型,利用DPV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Pen G浓度为1.0×10~(-5)-1.0×10~(-2)μg·mL~(-1)时,NDM-1/PMB/GCE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Pen G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326.98x+5.840(r~2=0.9934);当Pen G浓度为1.0×10~(-1)-1.0×10~1μg·mL~(-1)时,响应电流与Pen G浓度也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0.3304x+9.9346(r~2=0.9927),经计算检测限为0.174 ppb。NDM-1/PMB/GCE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AMP浓度也呈线性关系,当AMP浓度为1.0×10~(-5)-1.0×10~(-2)μg·mL~(-1)时,线性方程为y=322.07x+22.82(r~2=0.9920);AMP浓度为1.0×10~(-2)-1.0×10~1μg·mL~(-1)时,线性方程为y=0.3420x+26.28(r~2=0.9916),检测限为0.35 ppb。并采用加标法成功实现了牛奶样品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功能化的金属基介孔碳材料COOH-Co@C和COOH-CoS_2@C可作为载体固定Pen X。所制备的Pen X生物传感器和NDM-1生物传感器灵敏度高、检测限低,能成功实现对牛奶样品的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2.7;TP212.3
【图文】:

橙色,β-内酰胺,残基,球体


中起关键作用,NDM-1 不仅可催化多种 β-内酰胺的水,MBLs 成员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 MBL 折叠,其特征为四层 β 三明治。另一个独特结构特征是具有一个或两个活性位点结合,这是催化反应所必需的。NDM-1 的活sn233 疏水残基组成,是与抗生素底物进行极性相互作用的催化水解抗生素的机制主要是,底物通过 β-内酰胺环1 的侧链相互作用而结合;β-内酰胺环上的羧基与 Zn2 和然后由 Zn1 和 Zn2 稳定的氢氧根离子攻击 β-内酰胺环键裂解[78, 79],在打开 β-内酰胺环时,产生阴离子中间n1 相互作用,来自稠合环的酰胺氮和羧酸盐与 Zn2 相中间体质子化(如图 1.2)。

示意图,β-内酰胺,底物结合,青霉素


图 1.2 NDM-1 与 β-内酰胺底物结合(青霉素)的作用示意图Figure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action of NDM-1 binding to β-lactam substrate(penicillin)1.4.2 青霉素酶青霉素酶属于 A 类 β-内酰胺酶,是一种丝氨酸水解酶,组成青霉素酶的氨基酸主要有丝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其水解抗生素的原理是利用活性位点丝氨酸催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图 1.3)[5]。目前常见的青霉素酶是从蜡状芽孢杆菌中提取纯化的,来源于这种 G+的青霉素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有非常强的水解作用,常见的比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节西林,而对阿莫西林、吠节西林仅具有轻微的水解作用。其催化机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底物和酶结合后,酶的丝氨酸活性位点进攻底物 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形成四面体酰化物中间体;二是 β-内酰胺环上的氮原子质子化伴随着 C-N 键断裂,形成酶-抗生素中间体;三是活性水分子进

结构图,青霉素酶,结构图


霉素酶素酶属于 A 类 β-内酰胺酶,是一种丝氨酸水解酶,组成青霉素酶有丝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其水理是利用活性位点丝氨酸催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图 1.3)[5]。霉素酶是从蜡状芽孢杆菌中提取纯化的,来源于这种 G+的青霉素类抗生素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有非常强的水解作用,常见的比如青霉素、磺节西林,而对阿莫西林、吠节西林仅具有轻微的水解化机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底物和酶结合后,酶的丝氨酸活性 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形成四面体酰化物中间体;二是 β-内酰胺质子化伴随着 C-N 键断裂,形成酶-抗生素中间体;三是活性水分重新形成四面体中间体;四是 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与丝氨酸间的共放出有催化水解活性的 β-内酰胺酶(如图 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2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3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4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5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6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7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8 徐红斌;叶青;;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17期

9 唐琳;吴蕾;周麟;杜晓薇;吴春艳;赵建龙;;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2期

10 周从燕;李丽蓉;刘入源;;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敏;谢江宁;黄珊;肖琦;;基于荧光碳点的血红蛋白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2 聂舟;黄燕;雷春阳;王珍;唐石云;赵]荔;姚守拙;;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3 张先恩;;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与前沿[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冯德荣;朱思荣;周万里;冯东;黄加栋;毕春元;;生物传感器的研发及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综述)[A];第四届中国酶工程学术交流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庆军;冯文红;付刚;杨艳;史建国;;葡萄糖与乳酸生物传感器在玉米浸泡工艺中的应用[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任湘菱;唐芳琼;;光电化学体系构建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A];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易长青;杨梦u&;;基于硅纳米线的生物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马芬;张成孝;;多标记型汞离子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薛瑞;康天放;;基于丝素蛋白固定乙酰胆碱酯酶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展海军;马超越;白静;朱国森;;聚亚甲基蓝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生物传感器[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维维;新型生物传感器使急性心梗确诊率更高[N];科技日报;2018年

2 新华社记者 刘曲;新型生物传感器有助提高诊断效率[N];健康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王延斌;生物传感器多学科“舰队”启航[N];科技日报;2018年

4 记者 杨德林 邓静 通讯员 崔茜;我市攻克石墨烯生物传感器世界难题[N];德州日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孙明河 通讯员 李良;生物传感器:协同创新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15年

6 张巍巍;美制成新型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7 张巍巍;美研制出超灵敏生物传感器[N];科技日报;2012年

8 记者 白毅;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生物传感器开发成功[N];中国医药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解悦;“纳米医生”进入人体探病治病[N];南京日报;2009年

10 白毅 王宇星;我国生物传感器研究获重大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2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5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6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8 马飞;单分子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何悦;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张光耀;金属配合物基纳米材料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平;β-内酰胺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俊俊;基于ZIF的高分散铂/铂铁纳米电催化剂及其生物传感器[D];深圳大学;2018年

3 余智勇;基于金纳米盘和纳米孔阵列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4 南旭;构建基于儿茶酚胺聚合物—金纳米颗粒复合膜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D];厦门大学;2016年

5 林志滔;二维材料高灵敏度折射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6 卢化锋;氧化石墨烯集成极大倾角光纤光栅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

7 张文生;基于鲁米诺/碳点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生物传感器构建及生化分析[D];信阳师范学院;2019年

8 田蒙;石墨烯核酸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肖洒;基于固定化TRPV1通道蛋白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D];天津商业大学;2019年

10 胡悦;多肽荧光生物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055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055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