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09:12
【摘要】:山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东临大海,有青岛港、烟台港和日照港等海运优势,北面的东北三省又是中国的大粮仓,因此会经常接收黑龙江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临时储存任务,担任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由于本地气候条件和仓房条件等与大豆主产区有所不同,储藏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在大豆等临时储存粮安排出库时还有些委托库点为了长期占有国家粮食补贴,故意拖延出库时间,致使大豆到了轮出年限后还要继续储存一段时间,有些甚至会拖延一至两年,对大豆的安全储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此种情况对山东地区储备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进行跟踪检测,观察山东地区常规储藏下国产黑龙江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并对仓型、入仓水分和杂质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质量品质变化的影响做了分析研究,为山东地区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安全储藏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如下:(1)在山东地区储存期间,黑龙江大豆水分呈波浪式下降,平均下降0.8%;美国大豆水分平均降低0.1%,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杂质平均下降0.1%,变化不大;美国大豆杂质呈逐步上升趋势,平均上升1.2%。黑龙江大豆的热损伤粒前两年较稳定,平均上升0.2%,后两年上升加快,平均上升0.6%;美国大豆热损伤粒变化不大,平均上升0.1%。损伤粒率均有上升,黑龙江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1.2%,美国大豆损伤粒率平均上升0.2%,上升幅度黑龙江大豆大于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均有下降,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4.5%,美国大豆完整粒率平均下降9.4%,下降幅度黑龙江大豆小于美国大豆。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的粗蛋白含量平均下降幅度为0.6%和0.3%,粗脂肪含量下降幅度为0.5%和0.7%,变化均不明显。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在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储存期间变化较大,美国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3.8%,酸值上升0.7mg/g,黑龙江大豆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10.6%,酸值上升1.1mg/g,黑龙江大豆变化幅度大于美国大豆。(2)改造的苏式仓、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储存的黑龙江大豆在储存四年后水分和蛋白质溶解比率均呈下降趋势,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和酸值均呈上升趋势,三个仓型对其变化的影响为依次为改造的“苏式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黑龙江大豆的完整粒率降低,且改造的“苏式仓”表现最明显,降低12.2%,平房仓和高大平房仓变化幅度接近,分别降低6.0%和5.8%;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在三个仓型储存期间变化不明显,粗蛋白含量降幅在0.3%至0.5%,粗脂肪含量降幅在0.5%至0.6%。平房仓、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对美国大豆的损伤粒率、热损伤粒率、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对完整粒率变化的影响依次为浅圆仓大于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对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幅度和酸值的上升幅度的影响依次为平房仓大于高大平房仓大于浅圆仓。(3)入仓水分、杂质含量不同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其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变化不大;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入仓水分、杂质含量越高,储存期间的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变化越大,且入仓水分、杂质含量对蛋白质溶解比率和酸值的影响黑龙江大豆比美国大豆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14
【图文】:

变化图,杂质,变化图,热损伤


因此从图 2 中看出以上五个库的杂质含量考虑客观检验误差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图 2 黑龙江大豆杂质变化图2.3.2.3 黑龙江大豆热损伤粒率变化规律表 6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热损伤粒率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0.0 0.1 0.2 0.2 0.1 0.3 0.4 0.6济南 B 库49 0.2 0.2 0.1 0.2 0.2 0.6 0.7 1.0德州 C 库42 0.0 0.1 0.2 0.3 0.3 0.5 0.6 0.8菏泽 D 库31 0.0 0.1 0.1 0.2 0.3 0.5 0.5 0.7临沂 E 库36 0.0 0.2 0.2 0.2 0.3 0.6 0.7 0.9热损伤率是大豆受热后引起子叶变色而导致的损伤,热损伤粒高的大豆酸值、食用品质都将大打折扣。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豆热损伤粒率变化由表 6 和图 3 可见,黑龙江大豆在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热损伤粒率在储存期的前两年变化不大,从第三年的九月份检测结果来看出现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大豆从东北移库过来后外界环境温度改变,随着气温的上升粮堆里原本的虫蚀和生霉粒又开始活跃,在入仓第三年后虫蚀

变化图,损伤粒,变化图


图 4 黑龙江大豆损伤粒率变化图2.3.2.5 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变化规律表 8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91.6 91.3 91.2 90.8 90.7 90.0 89.6 89.2济南 B 库49 90.1 89.6 89.2 88.1 87.6 86.3 86.0 85.3德州 C 库42 91.3 90.5 90.3 89.5 89.0 88.2 87.5 86.7菏泽 D 库31 92.0 91.8 91.2 90.5 90.0 88.1 87.5 86.8临沂 E 库36 93.8 93.0 92.6 92.0 91.5 90.2 89.1 88.4完整粒率是大豆的定等指标,与杂质、损伤粒、破碎粒和未熟粒有关,反映大豆的完整度、成熟度和食用价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豆完整粒率变化由表 8 和图 5 可见,黑龙江大豆在高大平房仓内储存,完整粒率呈逐步下降趋势。青岛 A 库 48 号仓完

变化图,变化图,粗蛋白含量,大豆


图 5 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变化图2.3.2.6 黑龙江大豆粗蛋白含量变化规律表 9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粗蛋白含量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42.2 42.0 42.0 42.1 41.9 41.8 41.7 41.6济南 B 库49 40.8 40.8 40.7 40.8 40.7 40.5 40.5 40.3德州 C 库42 41.4 41.2 41.3 41.2 41.0 41.2 41.1 41.0菏泽 D 库31 41.7 41.7 41.6 41.6 41.5 41.4 41.2 41.0临沂 E 库36 42.4 42.3 42.5 42.4 42.2 42.1 42.2 41.8蛋白质是大豆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规定的大豆粗蛋白含量是指大豆里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总和。粗蛋白含量是高蛋白大豆的定等指标,GB1352-2009 规定大豆粗蛋白含量大于且等于 40%为高蛋白大豆,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霞;王继良;张桂珍;华建鑫;刘金;;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2 卢军波;;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3 ;大豆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8年11期

4 宿成军;;大豆栽培技术的应用实践与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2期

5 吴淑娟;;浅析种植大豆技术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3期

6 张晓慧;李忠南;姜海英;谢卫平;艾东;刘颖;李光发;;吉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0期

7 李景春;;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配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1期

8 苑成冬;;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吉林农业;2018年07期

9 李琼;张晓明;;病虫害对5个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影响的概述[J];农学学报;2018年04期

10 刘景堂;;浅论大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国华;;大豆栽培学的现状与关键的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炜;来永才;;黑龙江省春大豆栽培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胡国华;蒋洪蔚;;东北区域大豆栽培模式技术的灵活应用[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李道顺;;重迎茬大豆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技术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卫志明;黄健秋;徐淑平;薛红卫;许智宏;;作物的遗传转化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付宇 本报记者 宋晨曦;藏粮于技推动大豆持续高产[N];黑龙江日报;2019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王双正;2018年大豆价格将总体稳中偏弱运行[N];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

3 董妍;大豆的传播和转化[N];粮油市场报;2017年

4 侯芸;夏播大豆栽培技术要点[N];北京科技报;2003年

5 朱洪德;大豆栽培模式[N];农民日报;2005年

6 垦区著名大豆专家 胡国华;立足资源“四化” 振兴大豆产业[N];北大荒日报;2009年

7 ;春季大豆栽培技术[N];吉林农村报;2009年

8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李永平;冬大豆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吴迎春;我引进美国大豆栽培技术见成效[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张继山;樊吨大豆栽培要点[N];山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超;控制大豆长童期性状位点的挖掘与基因克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宋雯雯;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地理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胡国华;大豆品质生态特性及其遗传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滕卫丽;大豆抗花叶病遗传、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及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马丽萍;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7 赵然;中华根瘤菌属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适应性进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卓然;大豆始花期、盛花期和株高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建雅;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9年

3 杨欢;带状套作大豆收割机脱粒装置优化及其宜机收农艺性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张馨月;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期感温性及相关位点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徐美蓉;甘肃省种植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与主要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琦琪;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及比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金杨媚;GmLEC1-A的功能分析及互作基因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徐玲秀;大豆种质资源不同生育时期耐碱性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9 孟辉;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开发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刘佳龙;中美大豆贸易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东方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05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05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