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14
【图文】:
因此从图 2 中看出以上五个库的杂质含量考虑客观检验误差之后,基本保持不变。图 2 黑龙江大豆杂质变化图2.3.2.3 黑龙江大豆热损伤粒率变化规律表 6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热损伤粒率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0.0 0.1 0.2 0.2 0.1 0.3 0.4 0.6济南 B 库49 0.2 0.2 0.1 0.2 0.2 0.6 0.7 1.0德州 C 库42 0.0 0.1 0.2 0.3 0.3 0.5 0.6 0.8菏泽 D 库31 0.0 0.1 0.1 0.2 0.3 0.5 0.5 0.7临沂 E 库36 0.0 0.2 0.2 0.2 0.3 0.6 0.7 0.9热损伤率是大豆受热后引起子叶变色而导致的损伤,热损伤粒高的大豆酸值、食用品质都将大打折扣。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豆热损伤粒率变化由表 6 和图 3 可见,黑龙江大豆在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热损伤粒率在储存期的前两年变化不大,从第三年的九月份检测结果来看出现急剧增加。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大豆从东北移库过来后外界环境温度改变,随着气温的上升粮堆里原本的虫蚀和生霉粒又开始活跃,在入仓第三年后虫蚀
图 4 黑龙江大豆损伤粒率变化图2.3.2.5 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变化规律表 8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91.6 91.3 91.2 90.8 90.7 90.0 89.6 89.2济南 B 库49 90.1 89.6 89.2 88.1 87.6 86.3 86.0 85.3德州 C 库42 91.3 90.5 90.3 89.5 89.0 88.2 87.5 86.7菏泽 D 库31 92.0 91.8 91.2 90.5 90.0 88.1 87.5 86.8临沂 E 库36 93.8 93.0 92.6 92.0 91.5 90.2 89.1 88.4完整粒率是大豆的定等指标,与杂质、损伤粒、破碎粒和未熟粒有关,反映大豆的完整度、成熟度和食用价值。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大豆完整粒率变化由表 8 和图 5 可见,黑龙江大豆在高大平房仓内储存,完整粒率呈逐步下降趋势。青岛 A 库 48 号仓完
图 5 黑龙江大豆完整粒率变化图2.3.2.6 黑龙江大豆粗蛋白含量变化规律表 9 2013 年-2016 年黑龙江大豆粗蛋白含量检测结果(单位:%)库点及仓号2013年3月2013年9月2014年3月2014年9月2015年3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2016年9月青岛 A 库48 42.2 42.0 42.0 42.1 41.9 41.8 41.7 41.6济南 B 库49 40.8 40.8 40.7 40.8 40.7 40.5 40.5 40.3德州 C 库42 41.4 41.2 41.3 41.2 41.0 41.2 41.1 41.0菏泽 D 库31 41.7 41.7 41.6 41.6 41.5 41.4 41.2 41.0临沂 E 库36 42.4 42.3 42.5 42.4 42.2 42.1 42.2 41.8蛋白质是大豆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大豆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规定的大豆粗蛋白含量是指大豆里蛋白质和含氮化合物的总和。粗蛋白含量是高蛋白大豆的定等指标,GB1352-2009 规定大豆粗蛋白含量大于且等于 40%为高蛋白大豆,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霞;王继良;张桂珍;华建鑫;刘金;;林下大豆栽培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2 卢军波;;大豆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12期
3 ;大豆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8年11期
4 宿成军;;大豆栽培技术的应用实践与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02期
5 吴淑娟;;浅析种植大豆技术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13期
6 张晓慧;李忠南;姜海英;谢卫平;艾东;刘颖;李光发;;吉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9年10期
7 李景春;;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配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01期
8 苑成冬;;大豆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吉林农业;2018年07期
9 李琼;张晓明;;病虫害对5个大豆主产国大豆产量影响的概述[J];农学学报;2018年04期
10 刘景堂;;浅论大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国华;;大豆栽培学的现状与关键的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炜;来永才;;黑龙江省春大豆栽培模式演变及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胡国华;蒋洪蔚;;东北区域大豆栽培模式技术的灵活应用[A];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4 李道顺;;重迎茬大豆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技术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卫志明;黄健秋;徐淑平;薛红卫;许智宏;;作物的遗传转化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付宇 本报记者 宋晨曦;藏粮于技推动大豆持续高产[N];黑龙江日报;2019年
2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王双正;2018年大豆价格将总体稳中偏弱运行[N];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
3 董妍;大豆的传播和转化[N];粮油市场报;2017年
4 侯芸;夏播大豆栽培技术要点[N];北京科技报;2003年
5 朱洪德;大豆栽培模式[N];农民日报;2005年
6 垦区著名大豆专家 胡国华;立足资源“四化” 振兴大豆产业[N];北大荒日报;2009年
7 ;春季大豆栽培技术[N];吉林农村报;2009年
8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李永平;冬大豆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6年
9 记者 吴迎春;我引进美国大豆栽培技术见成效[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张继山;樊吨大豆栽培要点[N];山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超;控制大豆长童期性状位点的挖掘与基因克隆[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宋雯雯;中国大豆功能性成分地理分布规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3 胡国华;大豆品质生态特性及其遗传表达特性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滕卫丽;大豆抗花叶病遗传、细胞超微结构分析及基因定位[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马丽萍;基于水稻全长cDNA的大豆种质创新技术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7 赵然;中华根瘤菌属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适应性进化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卓然;大豆始花期、盛花期和株高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建雅;山东地区实仓储藏美国和黑龙江产大豆的品质变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9年
3 杨欢;带状套作大豆收割机脱粒装置优化及其宜机收农艺性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张馨月;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期感温性及相关位点挖掘[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徐美蓉;甘肃省种植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与主要品质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6 王琦琪;东北黑土区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及比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7 金杨媚;GmLEC1-A的功能分析及互作基因的筛选[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徐玲秀;大豆种质资源不同生育时期耐碱性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9 孟辉;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标记开发与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刘佳龙;中美大豆贸易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东方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05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0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