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天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发酵特性的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11 23:49
   酸菜是一种起源于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的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多年以来,因其富含营养、口感酸爽、风味独特,深受大众的喜爱。酸菜的制作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产生酸味物质和其他活性代谢产物,赋予蔬菜独特的风味。传统的自然发酵是利用天然存在于蔬菜原料上的有益微生物进行发酵,目前大部分小工厂化生产仍然采用自然发酵的生产方式,存在生产周期长,成品质量不稳定等缺点;而国外使用直投式酸菜发酵剂进行规模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天然发酵酸菜入手,分离出适合酸菜发酵的优势菌种,制备酸菜发酵剂,并应用于发酵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1.从自然发酵酸菜、发酵大酱和开菲尔中分离得到73株菌株,经革兰氏染色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确定其中19株为乳酸菌。以产酸速度、产酸量、降解亚硝酸盐能力和抑菌能力为指标,对19株乳酸菌进行发酵性能筛选,筛选到5株发酵性能较好的菌株。2.利用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对5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得到3株植物乳杆菌,S3号菌株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 K25同源性达到99%,S5号、S11号和S18号菌株为同一菌株,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train KC28同源性为100%,S19号菌株和Lactobacillus sp.D1501同源性达到100%。3.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冻干菌种,按白菜重量的0.2%添加,发酵时间20天,酸菜成品风味较好;其中S3号菌株发酵的酸菜感官评分最高,在发酵过程中其pH值相比其他样品下降更快,提前达到发酵终点;总酸含量5.84g/100g,酸度适中;5个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为10.2mg/kg,均在安全食用范围内。4.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酸菜样品中有机酸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S3号样品中的乳酸含量最高,达到25.65mg/g,且富含琥珀酸(9.38mg/g),鲜味特征明显,酸度柔和。5.通过对酸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共有十一类挥发性化合物被检出,分别是酯类、异硫氰酸酯类、醇类、酮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醚类、酸类、腈类、硫化物类和杂环化合物,S3号样品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成分,风味口感更佳,而其余4个样品均检测出20余种。综合以上结果,S3号菌株是本次试验中分离出的乳酸菌发酵性能最好的菌株,可以开发为酸菜发酵剂。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255.1
【部分图文】:

菌体形态,菌株,菌体形态,乳酸菌


S3 S19图 2-1 部分菌株在显微镜下的菌体形态Figure 2-1 Microbial morphology of some strains under microscope注:图片照片分别为 S3 菌株和 S19 菌株形态2.4.3 乳酸菌的产酸速度19 株乳酸菌按 0.15%的接种量接种 24h 后的 pH 变化如图 2-2。所有菌株的pH 值都有所下降,空白对照的 pH 值为 5.62,其中 S7 菌株和 S9 菌株的 pH 值下降幅度最大,均为 4.02±0.01,然后是 11 号和 14 号菌株 pH 为 4.11±0.006。56

标准曲线,亚硝酸钠,标准曲线,硝酸盐含量


图 2-4 亚硝酸钠标准曲线Figure2-4 Sodium nitrite standard curve0246810121416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硝酸盐含量亚(μ)g菌株编号空白

指示菌,抑制效果,菌株,乳酸菌


25图 2-5 菌株对指示菌的抑制效果Figure2-5 Strains inhibition effect of indicator bacteria2.5 讨论乳酸菌在液体培养基中比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更快,而且离心洗涤即可获得浓度菌体,因此选用液体培养基研究乳酸菌的产酸性能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由于酸的产生和乳酸菌的生长能力有关,乳酸菌菌株的生长速率与测定到的H 降低呈正相关,然而各种菌种的生长速率和产酸量都有所不同,所以比较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五丰;李月兰;;酱油混合曲天然发酵工艺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5期

2 李森;;日光温室在天然发酵酱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6年06期

3 李森;天然发酵酱新旧工艺的比较[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5年05期

4 吴德辉;低盐淡色酱油的研制[J];中国调味品;1989年10期

5 韩雪;周晓辉;黄丹丹;韩艳君;李研东;王超;;天然发酵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分离与应用研究[J];中国饲料;2013年12期

6 韩雪;郑艳铭;李研东;王超;;天然发酵青贮饲料中优势菌株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饲料;2013年13期

7 赵德安;;探索酿造调味品天然发酵的本质[J];中国调味品;2016年05期

8 秦学;王维;周建仁;何州;;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在天然发酵辅酶Q_(10)及其杂质分离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年23期

9 张浩;李华;莫海珍;;天然发酵茯砖茶微生物菌群及抗菌特性研究(英文)[J];食品科学;2010年21期

10 ;答疑解惑[J];中国酿造;2005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鑫宇;天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发酵特性的评价[D];吉林大学;2019年

2 孙森;天然发酵豆豉后发酵过程的动态分析[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879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79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