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茶泡制器具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3 08:52
互联网时代下,快节奏、高压力、伴随着大部分人群,人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保持身体状态健康良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八宝茶这种历史悠久,口味和养生效果兼具的保健茶饮,是中医养生理念的最好的体现,其养生保健效果也正好契合该时代人们希望保持身体健康的需求。但是,当前八宝茶并未广泛流行,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下短、平、快的消费模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八宝茶冲饮方式和器具已经不适宜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和环境。要让八宝茶广泛传播,需要深入研究影响冲饮八宝茶的诸多因素,再结合这些因素来进行传承创新。本文首先研究了八宝的历史由来和发展。再以回族八宝茶和四川八宝茶为例,对八宝茶文化,冲泡器具和八宝茶的冲饮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现今八宝茶冲饮方式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简要分析了八宝茶的市场概况,选择了市场上常见的八宝茶配方,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用传统的三种八宝茶泡制方式进行三组实验,将三组实验泡制的八宝茶汤液进行感官评定实验,评定出感官优良的八宝茶汤。研究八宝茶汤液与加热方式和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得证传统八宝茶冲饮方式的不足。同一配方,将八宝茶料八种茶料单独泡制,以时间和水温作为因素,进行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得知八宝每种配料最佳的浸泡时间和浸泡水温组合。最后结对八宝茶的文化研究和八宝茶泡制的实验研究,提出设计八宝茶泡制方式和器具设计的因素。其中,对水温的控制和和浸泡时间的把控尤为重要。在毕业创作实践中,结合本文研究的结论和八宝茶文化进行设计创作,以求让八宝茶泡制器具能够提升八宝茶汤品质,为人们所享用。也为八宝茶泡制器具的创新抛砖引玉,并让八宝茶受到更多的关注。
【学位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972.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实验研究法
1.5.4 观察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八宝茶及其冲泡方式的研究
2.1 八宝茶的历史发展
2.2 八宝茶的现状
2.3 回族八宝茶
2.3.1 回族八宝茶的历史由来
2.3.2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流对回族八宝茶的影响
2.3.3 回族八宝茶的冲饮器具的发展
2.3.4 回族八宝茶冲饮介绍
2.4 四川八宝茶的研究分析
2.4.1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介绍
2.4.2 四川八宝茶的历史
2.4.3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器具
2.4.4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方式简介
2.5 现有八宝茶基本冲饮方式的总结
2.6 现今市场常见的八宝茶料配方
2.7 现今市场上常见八宝茶冲泡器具
2.8 八宝茶的市场简要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传统八宝茶泡制方式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配料的标准制定
3.2 实验目的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方法
3.4.1 八宝茶料与常温水一起加热
3.4.2 沸水浸泡八宝茶料
3.4.3 八宝茶料与沸水一起加热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6 八宝茶的感官评定
3.6.1 感官评定实验环境设计
3.6.2 评定人员要求
3.6.3 建立感官特性描述词
3.6.4 评定用品
3.6.5 评定流程
3.7 评定结果
3.7.1 感官描述词汇定义
3.7.2 感官评定尺度表
3.7.3 八宝茶汤液的感官特性强度评价结果
3.7.4 常温水同八宝茶料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7.5 沸水冲泡八宝茶料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7.6 沸水与八宝茶料同时加热,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8 三种不同加热方式泡制的最佳八宝茶汤液评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八宝茶每种茶料的泡制研究
4.1 八宝茶配料的标准制定
4.2 实验的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八种茶料汤液的泡制
4.4.1 茉莉花茶汤液的泡制
4.4.2 菊花汤液的泡制
4.4.3 枸杞汤液的泡制
4.4.4 红枣汤液的泡制
4.4.5 桂圆干汤液的泡制
4.4.6 山楂干汤液的泡制
4.4.7 黑芝麻汤液的泡制
4.4.8 冰糖液的泡制
4.5 实验结果
4.5.1 茉莉花茶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2 菊花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3 枸杞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4 红枣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5 桂圆干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6 山楂干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7 黑芝麻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8 冰糖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6 实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创新八宝茶泡制方式和器具设计研究
5.1 实验研究对泡制器具设计的影响
5.2 八宝茶泡制流程的设计
5.2.1 传统八宝茶冲饮流程借鉴
5.2.2 八宝茶料区别浸泡的流程研究
5.3 八宝茶料的分类研究
5.4 八宝茶泡制的水温把控分析
5.4.1 热源的选择对水温控制的影响
5.4.2 器具材质的特性和对水温的影响
5.4.3 器具形态对水温的影响
5.5 八宝茶泡制的时间把控分析
5.5.1 热源选择对泡制时间把控的影响
5.5.2 观察汤液状态判断泡制时间
5.6 汤液混合的流程
5.7 器具设计的其它因素
5.7.1 器具的人机交互关系
5.7.2 器具的清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八宝茶冲饮器具研究在毕业创作中的应用
6.1 作品的基本定位
6.2 创作方向与方案草图
方案草图一
方案草图二
方案草图三
方案草图四
方案草图五
6.4 创作过程及方案展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82007
【学位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S972.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检索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实验研究法
1.5.4 观察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八宝茶及其冲泡方式的研究
2.1 八宝茶的历史发展
2.2 八宝茶的现状
2.3 回族八宝茶
2.3.1 回族八宝茶的历史由来
2.3.2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交流对回族八宝茶的影响
2.3.3 回族八宝茶的冲饮器具的发展
2.3.4 回族八宝茶冲饮介绍
2.4 四川八宝茶的研究分析
2.4.1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介绍
2.4.2 四川八宝茶的历史
2.4.3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器具
2.4.4 四川八宝茶的冲饮方式简介
2.5 现有八宝茶基本冲饮方式的总结
2.6 现今市场常见的八宝茶料配方
2.7 现今市场上常见八宝茶冲泡器具
2.8 八宝茶的市场简要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传统八宝茶泡制方式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配料的标准制定
3.2 实验目的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方法
3.4.1 八宝茶料与常温水一起加热
3.4.2 沸水浸泡八宝茶料
3.4.3 八宝茶料与沸水一起加热
3.5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6 八宝茶的感官评定
3.6.1 感官评定实验环境设计
3.6.2 评定人员要求
3.6.3 建立感官特性描述词
3.6.4 评定用品
3.6.5 评定流程
3.7 评定结果
3.7.1 感官描述词汇定义
3.7.2 感官评定尺度表
3.7.3 八宝茶汤液的感官特性强度评价结果
3.7.4 常温水同八宝茶料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7.5 沸水冲泡八宝茶料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7.6 沸水与八宝茶料同时加热,不同加热时长所制汤液的感官特性蜘蛛网图
3.8 三种不同加热方式泡制的最佳八宝茶汤液评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八宝茶每种茶料的泡制研究
4.1 八宝茶配料的标准制定
4.2 实验的设备
4.3 实验方法
4.4 八种茶料汤液的泡制
4.4.1 茉莉花茶汤液的泡制
4.4.2 菊花汤液的泡制
4.4.3 枸杞汤液的泡制
4.4.4 红枣汤液的泡制
4.4.5 桂圆干汤液的泡制
4.4.6 山楂干汤液的泡制
4.4.7 黑芝麻汤液的泡制
4.4.8 冰糖液的泡制
4.5 实验结果
4.5.1 茉莉花茶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2 菊花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3 枸杞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4 红枣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5 桂圆干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6 山楂干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7 黑芝麻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5.8 冰糖汤液的正交感官评定结果
4.6 实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创新八宝茶泡制方式和器具设计研究
5.1 实验研究对泡制器具设计的影响
5.2 八宝茶泡制流程的设计
5.2.1 传统八宝茶冲饮流程借鉴
5.2.2 八宝茶料区别浸泡的流程研究
5.3 八宝茶料的分类研究
5.4 八宝茶泡制的水温把控分析
5.4.1 热源的选择对水温控制的影响
5.4.2 器具材质的特性和对水温的影响
5.4.3 器具形态对水温的影响
5.5 八宝茶泡制的时间把控分析
5.5.1 热源选择对泡制时间把控的影响
5.5.2 观察汤液状态判断泡制时间
5.6 汤液混合的流程
5.7 器具设计的其它因素
5.7.1 器具的人机交互关系
5.7.2 器具的清洁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八宝茶冲饮器具研究在毕业创作中的应用
6.1 作品的基本定位
6.2 创作方向与方案草图
方案草图一
方案草图二
方案草图三
方案草图四
方案草图五
6.4 创作过程及方案展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活百科[J];老同志之友;2016年21期
2 谭天;泡制“精品”该不该?[J];声屏世界;1999年08期
3 牛国平;新颖泡制凉菜[J];四川烹饪;2004年06期
4 刘旭东;张玉超;杨亮;晏宏;吴纪国;韦圣江;赵雪峰;魏刚;;大鲵皮肤泡制酒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年11期
5 王嘉琳;李丽慧;杨绍祥;刘永国;田红玉;;醋蒜泡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7年05期
6 刘志明;吴海舟;耿婵娟;李晓彤;;大青叶泡制酒的研制[J];农产品加工;2015年05期
7 毛松;;慎吃“泡制”的有毒农产品[J];农业知识;2006年20期
8 吴桂贞;陈黎斌;;醋蛋泡制工艺的确定及醋蛋液的酶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9 练冬梅;姚运法;赖正锋;袁志杰;洪建基;;黄秋葵泡菜泡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年02期
10 高晗;;复方袋泡茶泡制工艺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谋;八宝茶泡制器具的设计研究[D];广州美术学院;2019年
2 刘聪;泡制型酸茶发酵工艺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周情操;豇豆泡制加工适性评价及脆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4 胡望资;芋头叶柄泡制与腌制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2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882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