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
发布时间:2021-01-19 07:14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南方之嘉木”到“佳茗似佳人”,及至今日倡导“茶为国饮”,小小的一片绿叶承载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其自然、清新之美给全球至少近三分之一的人带来健康与文化享受。这是因为茶是文明与和平的象征,纯洁与友谊的化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茶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掀起了美学和茶文化的研究热潮。究竟是什么使人们对茶文化心醉神迷?茶之美的本质又是什么?在当代生活中如何进行茶的审美?如何创造茶的美感?目前诸如此类的疑问都尚未得到圆满解释,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误区,对茶美学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立足美学角度,从古今中外的美学概念与理论入手,回顾了中国茶文化与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论述了唐宋时期茶诗词在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剖析了唐宋茶诗词所刻画的茶之色、香、味、形之美,归纳了唐宋茶美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提炼了唐宋时期茶审美的方法,总结了茶美学的特征,探索了唐宋时期在茶美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代表性的陆羽、皎然等五位诗人的茶审美思想:陆羽所著《茶经》确立了中国茶美学的基本思想,其中倡导的“和”是茶美学的核心思想,提倡的“茶...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宛如鹰嘴凤爪的茶芽Rg.3.2TeabudsllkemouthofhawkandelawsofPhoen议
对于肥壮的的茶芽,唐宋诗词中常用“笋”、“云肤”等词来进行描绘(图3.1)。“笋”形容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肤”肥沃、肥美的意思,用来形容壮实、油润的茶芽。如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5ll。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肤,落皑霏霏雪不如”【441。陆龟蒙的《茶笋》一诗中则描绘了阳光、云雾赋予茶芽灵气和生命,让人感知一种阴阳相和之美,一种因旺盛生命力而带来的丰盈充实之美:“所孕和气深,时抽玉曹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共同构成的场所。古代茶人十分注重品茗书画,幽居雅室,追求的是一种天然的情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四]。好茶、了饮茶环境的最佳组合。苏轼在扬州做官“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前有好茶、洁器、甘例的井水,在这花木一个品茗的好去处!总之,茶人对品茗环互和谐的状态,从而圆满完成茶事活动,比德美学思想,同时也正是“天人合一”山秀水之中,在回归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词源学视角探礼之起源[J]. 张自慧.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大学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J]. 李四平.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2)
[3]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 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4]浅议高职学生音乐素质教育[J]. 刘峰,龚莉. 职业时空. 2007(14)
[5]从白居易的茶妙趣说起[J]. 赵国雄. 广东茶业. 2007(03)
[6]由茶诗看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J]. 王晓亮. 新余高专学报. 2007(03)
[7]简论卢仝《饮茶歌》对后世的影响[J]. 何哲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 王晓秋. 北京观察. 2007(05)
[9]随心入禅境 旷达对人生——禅宗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 黎小冰.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从东坡词看苏轼贬谪时期的佛老心态[J]. 王红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博士论文
[1]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 毛妍君.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D]. 张颖.厦门大学 2006
[2]论“卢仝体”[D]. 李晓宇.新疆师范大学 2005
[3]茶包装色彩设计研究[D]. 刘利.昆明理工大学 2005
[4]白居易的佛教信仰[D]. 康冬妮.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86572
【文章来源】: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宛如鹰嘴凤爪的茶芽Rg.3.2TeabudsllkemouthofhawkandelawsofPhoen议
对于肥壮的的茶芽,唐宋诗词中常用“笋”、“云肤”等词来进行描绘(图3.1)。“笋”形容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肤”肥沃、肥美的意思,用来形容壮实、油润的茶芽。如唐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5ll。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肤,落皑霏霏雪不如”【441。陆龟蒙的《茶笋》一诗中则描绘了阳光、云雾赋予茶芽灵气和生命,让人感知一种阴阳相和之美,一种因旺盛生命力而带来的丰盈充实之美:“所孕和气深,时抽玉曹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共同构成的场所。古代茶人十分注重品茗书画,幽居雅室,追求的是一种天然的情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四]。好茶、了饮茶环境的最佳组合。苏轼在扬州做官“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前有好茶、洁器、甘例的井水,在这花木一个品茗的好去处!总之,茶人对品茗环互和谐的状态,从而圆满完成茶事活动,比德美学思想,同时也正是“天人合一”山秀水之中,在回归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词源学视角探礼之起源[J]. 张自慧.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2]大学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J]. 李四平. 中国高等教育. 2007(22)
[3]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 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4]浅议高职学生音乐素质教育[J]. 刘峰,龚莉. 职业时空. 2007(14)
[5]从白居易的茶妙趣说起[J]. 赵国雄. 广东茶业. 2007(03)
[6]由茶诗看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J]. 王晓亮. 新余高专学报. 2007(03)
[7]简论卢仝《饮茶歌》对后世的影响[J]. 何哲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 王晓秋. 北京观察. 2007(05)
[9]随心入禅境 旷达对人生——禅宗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 黎小冰.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4)
[10]从东坡词看苏轼贬谪时期的佛老心态[J]. 王红升.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博士论文
[1]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 毛妍君.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白居易的闲适思想与闲适诗[D]. 张颖.厦门大学 2006
[2]论“卢仝体”[D]. 李晓宇.新疆师范大学 2005
[3]茶包装色彩设计研究[D]. 刘利.昆明理工大学 2005
[4]白居易的佛教信仰[D]. 康冬妮.四川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86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98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