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附球菌和植物提取物对蓝莓贮藏保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3 04:16
蓝莓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新兴水果,但其采后极易遭受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引起果实腐烂变质和真菌毒素残留,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隐患。由于缺乏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种类的认识及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给蓝莓贮藏保鲜带来了困难。本文对引起大连地区蓝莓采后腐烂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了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及其发酵产物、紫苏提取物(Perilla frutescens extract,PFE)、石榴皮提取物(pomegranate peel extract,PPE)对分离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同时分析了PFE和PPE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大连地区采后自然腐烂的蓝莓果实中分离鉴定出11属12种病原菌,分别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极细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毛壳菌(Chaetomium sp.)、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茎点霉(Phoma sp.)、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蓝莓采后病害与贮藏保鲜研究现状
1.1.1 蓝莓采后病害简介
1.1.2 蓝莓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2 黑附球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
1.2.1 黑附球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2 黑附球菌的生物防治作用及其主要机制
1.3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抑菌作用
1.3.2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蓝莓采后病原菌种类及葡萄座腔果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抑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采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葡萄座腔菌对蓝莓的致病性测定
2.2.6 葡萄座腔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测定
2.2.7 葡萄座腔菌防治药剂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起蓝莓采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
2.3.2 病原菌的鉴定
2.3.3 葡萄座腔果腐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敏感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黑附球菌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供试菌株、培养基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蓝莓内生菌株的分离鉴定
3.2.2 黑附球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
3.2.3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的制备
3.2.4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体外抑菌效果测定
3.2.5 灰葡萄孢丙二醛含量测定
3.2.6 灰葡萄孢相对电导率测定
3.2.7 灰葡萄孢孢子悬浮液制备、蓝莓果实处理及灰霉病发病率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附球菌的分离鉴定
3.3.2 黑附球菌体外抑菌效果及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3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效果
3.3.4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对灰葡萄孢膜脂过氧化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5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对蓝莓果实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紫苏提取物与石榴皮提取物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供试菌株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PFE与 PPE体外抑菌效果测定
4.2.2 蓝莓果实处理及贮藏条件
4.2.3 腐烂率与失重率测定
4.2.4 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4.2.5 维生素C、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
4.2.6 防御相关酶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FE与 PPE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3.2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腐烂率与失重率的影响
4.3.3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3.4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5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4.3.6 PFE与 PPE处理对蓝莓果实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2994530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蓝莓采后病害与贮藏保鲜研究现状
1.1.1 蓝莓采后病害简介
1.1.2 蓝莓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1.2 黑附球菌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
1.2.1 黑附球菌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2.2 黑附球菌的生物防治作用及其主要机制
1.3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抑菌作用
1.3.2 植物提取物在果蔬贮藏保鲜领域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蓝莓采后病原菌种类及葡萄座腔果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供试培养基、抑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采后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2.2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葡萄座腔菌对蓝莓的致病性测定
2.2.6 葡萄座腔菌主要生物学特性测定
2.2.7 葡萄座腔菌防治药剂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引起蓝莓采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
2.3.2 病原菌的鉴定
2.3.3 葡萄座腔果腐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药剂敏感性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黑附球菌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供试菌株、培养基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蓝莓内生菌株的分离鉴定
3.2.2 黑附球菌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
3.2.3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的制备
3.2.4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体外抑菌效果测定
3.2.5 灰葡萄孢丙二醛含量测定
3.2.6 灰葡萄孢相对电导率测定
3.2.7 灰葡萄孢孢子悬浮液制备、蓝莓果实处理及灰霉病发病率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黑附球菌的分离鉴定
3.3.2 黑附球菌体外抑菌效果及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3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的抑菌效果
3.3.4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对灰葡萄孢膜脂过氧化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5 黑附球菌发酵产物对蓝莓果实采后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紫苏提取物与石榴皮提取物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供试菌株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PFE与 PPE体外抑菌效果测定
4.2.2 蓝莓果实处理及贮藏条件
4.2.3 腐烂率与失重率测定
4.2.4 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4.2.5 维生素C、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
4.2.6 防御相关酶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FE与 PPE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4.3.2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腐烂率与失重率的影响
4.3.3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4.3.4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3.5 PFE与 PPE对蓝莓果实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4.3.6 PFE与 PPE处理对蓝莓果实防御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2994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99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