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溶释及品质风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8 17:35
本文以白茶为供试材料,通过化学成分测定、感官审评,研究了白茶不同泡次茶汤内含物溶释及其与感官审评因子优劣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在供试白茶中含量较高,分别达到 46.18%~47.70%、16.59%~17.46%、7.89%~8.07%,儿茶素组分中EGCG、ECG含量较高,分别占儿茶素总量的65.33%~67.54%、17.09%~21.08%,氨基酸组分中 The、Asn、Gln、Ser 含量较高,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15%~47.09%、6.55%~11.73%、5.75%~9.98%、3.90%~4.81%,是形成白茶品质、风味特征重要的物质基础。(2)供试白茶三次冲泡总溶出率由高到低的内含物分别为咖啡碱、黄酮类、茶褐素、茶红素、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氨基酸、茶黄素,总溶出率均值分别为78.94%、69.47%、63.98%、61.96%、57.62%、55.77%、53.26%、50.42%、31.34%。(3)三泡次茶汤之间比较,除茶红素外,其余内含物第一泡至第三泡溶出率依次降低;三次冲泡水浸出物的溶出率分别为第一泡25.93%~28...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茶及类型
1.2 茶叶品质化学
1.2.1 茶鲜叶化学组成
1.2.2 茶叶风味化学成分
1.2.2.1 色泽
1.2.2.2 香气
1.2.2.3 滋味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冲泡条件与茶叶内含物溶释
1.3.2 白茶化学成分
1.4 茶叶品质评价方法
1.4.1 传统感官审评法
1.4.2 定量描述分析法
1.4.3 现代智能评价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的溶释
1.5.2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的品质风味
1.5.3 白茶滋味量化及评价模型
1.6 研究意义
1.7 特色和创新之处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3.1 干茶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3.2 茶汤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4 分析指标
2.5 感官审评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溶出量、溶出率
3.1.1 水浸出物
3.1.2 茶多酚
3.1.3 可溶性糖
3.1.4 氨基酸
3.1.5 咖啡碱
3.1.6 黄酮类
3.1.7 茶红素
3.1.8 茶黄素
3.1.9 茶褐素
3.2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的溶释
3.2.1 第一泡内含物溶出率
3.2.2 第二泡内含物溶出率
3.2.3 第三泡内含物溶出率
3.2.4 各内含物三泡次总溶出率
3.2.5 白茶不同泡次各内含物溶出率
3.3 白茶不同泡次的品质风味
3.3.1 福鼎大白茶品质风味及变化
3.3.2 政和大白茶品质风味及变化
3.4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儿茶素、氨基酸组分含量及变化
3.4.1 各儿茶素组分总量及变化
3.4.2 各氨基酸组分总量及变化
第4章 白茶滋味量化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茶汤品质风味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1 浓爽、鲜醇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2 浓爽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3 鲜醇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2 茶汤品质风味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2.1 浓爽因子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2.2 鲜醇因子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3 茶汤品质风味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4.3.1 浓爽物质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4.3.2 鲜醇因子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第5章 结论
5.1 白茶的主要内含物和组分
5.2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及组分溶释规律
5.3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5.4 茶汤化学成分与茶汤品质风味的关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产区绿茶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分析评价[J]. 王雪萍,高士伟,郑鹏程,叶飞,王胜鹏,龚自明. 食品工业. 2020(02)
[2]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J]. 辛董董,李东霄,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2)
[3]不同茶类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呈香成分研究进展[J]. 辛董董,张浩,李红波,莫海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4]不同等级福鼎白茶香气成分研究[J]. 陈志达,温欣黎,陈兴华,陈贤玉,李博,屠幼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5]花果香与陈香型普洱茶生化成分与香气物质的比较[J]. 念波,焦文文,和明珠,刘倩葶,周玲霞,蒋宾,张正艳,刘明丽,马燕,陈立佼,刘福桥,戎玉廷,赵明.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2)
[6]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王飞权,冯花,朱晓燕,李少华,张见明,张渤,杜红,陈荣冰. 热带作物学报. 2019(11)
[7]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J]. 李鑫磊,俞晓敏,龚智宏,林宏政,郝志龙,张妍,金心怡.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8]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J]. 张梁,陈琪,宛晓春,李大祥. 中国茶叶. 2019(09)
[9]白茶的产区和品质特征[J]. 危赛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3)
[10]福鼎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林喜盈.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8)
硕士论文
[1]白茶风味品质的物质基础与量化评价研究[D]. 陈志达.浙江大学 2019
[2]以白茶为主要原料的多茶类拼配茶研究[D]. 谢剑威.福建农林大学 2018
[3]蒙顶山名优绿茶滋味与成分的关联性及呈味模式研究[D]. 陈学娟.四川农业大学 2017
[4]福鼎白茶特征成分浸出规律及泡饮规范[D]. 耿锟锟.浙江农林大学 2018
[5]绿茶苦涩味的化学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 宋亚赛.安徽农业大学 2016
[6]糖类对液体绿茶饮料品质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杨悦.安徽农业大学 2016
[7]四川白茶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研究[D]. 李明月.四川农业大学 2015
[8]福建白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研究初报[D]. 黄赟.福建农林大学 2013
[9]信阳毛尖几种成分在不同茶具中溶出状况研究[D]. 胥艳.河南大学 2012
[10]白茶的滋味、香气和加工工艺研究[D]. 李凤娟.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56205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茶及类型
1.2 茶叶品质化学
1.2.1 茶鲜叶化学组成
1.2.2 茶叶风味化学成分
1.2.2.1 色泽
1.2.2.2 香气
1.2.2.3 滋味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冲泡条件与茶叶内含物溶释
1.3.2 白茶化学成分
1.4 茶叶品质评价方法
1.4.1 传统感官审评法
1.4.2 定量描述分析法
1.4.3 现代智能评价方法
1.5 研究内容
1.5.1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的溶释
1.5.2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的品质风味
1.5.3 白茶滋味量化及评价模型
1.6 研究意义
1.7 特色和创新之处
1.8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3.1 干茶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3.2 茶汤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4 分析指标
2.5 感官审评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溶出量、溶出率
3.1.1 水浸出物
3.1.2 茶多酚
3.1.3 可溶性糖
3.1.4 氨基酸
3.1.5 咖啡碱
3.1.6 黄酮类
3.1.7 茶红素
3.1.8 茶黄素
3.1.9 茶褐素
3.2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的溶释
3.2.1 第一泡内含物溶出率
3.2.2 第二泡内含物溶出率
3.2.3 第三泡内含物溶出率
3.2.4 各内含物三泡次总溶出率
3.2.5 白茶不同泡次各内含物溶出率
3.3 白茶不同泡次的品质风味
3.3.1 福鼎大白茶品质风味及变化
3.3.2 政和大白茶品质风味及变化
3.4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儿茶素、氨基酸组分含量及变化
3.4.1 各儿茶素组分总量及变化
3.4.2 各氨基酸组分总量及变化
第4章 白茶滋味量化及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茶汤品质风味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1 浓爽、鲜醇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2 浓爽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1.3 鲜醇因子与基础化学成分的评价模型
4.2 茶汤品质风味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2.1 浓爽因子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2.2 鲜醇因子与儿茶素组分的评价模型
4.3 茶汤品质风味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4.3.1 浓爽物质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4.3.2 鲜醇因子与氨基酸组分的评价模型
第5章 结论
5.1 白茶的主要内含物和组分
5.2 白茶不同泡次内含物及组分溶释规律
5.3 白茶不同泡次茶汤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5.4 茶汤化学成分与茶汤品质风味的关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产区绿茶氨基酸及矿物元素分析评价[J]. 王雪萍,高士伟,郑鹏程,叶飞,王胜鹏,龚自明. 食品工业. 2020(02)
[2]不同茶类制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J]. 辛董董,李东霄,张浩.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2)
[3]不同茶类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呈香成分研究进展[J]. 辛董董,张浩,李红波,莫海珍.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4]不同等级福鼎白茶香气成分研究[J]. 陈志达,温欣黎,陈兴华,陈贤玉,李博,屠幼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5]花果香与陈香型普洱茶生化成分与香气物质的比较[J]. 念波,焦文文,和明珠,刘倩葶,周玲霞,蒋宾,张正艳,刘明丽,马燕,陈立佼,刘福桥,戎玉廷,赵明.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2)
[6]摇青和揉捻工艺对白茶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J]. 王飞权,冯花,朱晓燕,李少华,张见明,张渤,杜红,陈荣冰. 热带作物学报. 2019(11)
[7]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J]. 李鑫磊,俞晓敏,龚智宏,林宏政,郝志龙,张妍,金心怡.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8]中国茶叶生物化学研究40年[J]. 张梁,陈琪,宛晓春,李大祥. 中国茶叶. 2019(09)
[9]白茶的产区和品质特征[J]. 危赛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3)
[10]福鼎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 林喜盈.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8)
硕士论文
[1]白茶风味品质的物质基础与量化评价研究[D]. 陈志达.浙江大学 2019
[2]以白茶为主要原料的多茶类拼配茶研究[D]. 谢剑威.福建农林大学 2018
[3]蒙顶山名优绿茶滋味与成分的关联性及呈味模式研究[D]. 陈学娟.四川农业大学 2017
[4]福鼎白茶特征成分浸出规律及泡饮规范[D]. 耿锟锟.浙江农林大学 2018
[5]绿茶苦涩味的化学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 宋亚赛.安徽农业大学 2016
[6]糖类对液体绿茶饮料品质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 杨悦.安徽农业大学 2016
[7]四川白茶加工技术及品质评价研究[D]. 李明月.四川农业大学 2015
[8]福建白茶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研究初报[D]. 黄赟.福建农林大学 2013
[9]信阳毛尖几种成分在不同茶具中溶出状况研究[D]. 胥艳.河南大学 2012
[10]白茶的滋味、香气和加工工艺研究[D]. 李凤娟.浙江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56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05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