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猴头菇多糖的制备分离、结构鉴定和葡聚糖的序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08:26
  研究背景: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经典的药食两用真菌,在我国很早便进入人们饮食生活,不仅因为其珍贵和味道鲜美,并且中医认为它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的功效。随着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人工栽培,对猴头菇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多糖以其含量高、毒副作用少,活性多糖,受到了广泛关注。据报道猴头菇多糖具有抗肿瘤和调节免疫、保护胃肠道黏膜、保护神经细胞并促进其再发育、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其中以β-(1→3)和β-(1→6)连接的葡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然而,猴头菇来源和制备方法不同,得到的猴头菇多糖纯度、结构差异巨大,并且普遍缺乏深入的序列结构研究,这极大限制了猴头菇多糖构效关系的理解和临床应用。目的:优化工艺制备高纯度猴头菇β葡聚糖,并对其序列结构展开深入研究。方法:(1)采用单因素法优化纯化过程中木瓜蛋白酶酶解条件,截留的分子量大小,除色素方法以及色谱分离条件等;(2)通过1D的1H NMR、13C NMR和2D的1H-1H COSY、HSQC谱图,甲基化,高效分子排阻色谱串联多角度激光散射和示差折光检测器初步确定制得的多糖组分糖苷键种类...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猴头菇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
    1.2 猴头菇多糖的结构鉴定
    1.3 猴头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1.3.1 调节免疫和抗肿瘤
        1.3.2 胃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1.3.3 抗氧化活性
        1.3.4 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猴头菇多糖的制备、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猴头菇多糖的制备
        2.3.2 单糖组成分析
        2.3.3 总糖含量和蛋白含量测定
        2.3.4 分子量测定
        2.3.5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2.3.6 甲基化分析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猴头菇多糖的制备
        2.4.2 单糖组成分析
        2.4.3 总糖含量和蛋白含量测定
        2.4.4 分子量测定
        2.4.5 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
        2.4.6 甲基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猴头菇多糖HEP3的结构解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猴头菇多糖HEP3的β-1,6-葡聚糖酶酶解实验
        3.3.2 HEP3酶解产物的TLC分析
        3.3.3 HEP3的序列解析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TLC结果分析
        3.4.2 HEP3寡糖的序列结构解析
    3.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缩写词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糖工程发展态势分析[J]. 王倬,刘洪涛,尹恒,杜昱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01)
[2]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刺苋水溶性多糖工艺研究[J]. 蓝志福,陈建福.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3]植物多糖提取液脱蛋白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珊,黄胜阳.  食品科技. 2012(09)
[4]核磁共振技术在食用菌多糖结构分析中的作用[J]. 杜秀菊,张劲松,潘迎捷.  中国食用菌. 2010(01)
[5]猴头菌提取物颗粒治疗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 夏立营,葛文津,刘维佳,周佩云,李明喜,崔坤敏.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3)
[6]猴头菇胃肠保健口服液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功能研究[J]. 秦美蓉,李俊鹏,钟敏.  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7(06)
[7]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多糖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刘玉红,王凤山.  食品与药品. 2007(08)
[8]多角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联用测定壳聚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J]. 仲宣惟,黄清泉,奚廷斐.  药物分析杂志. 2006(09)
[9]猴头菇多糖提取工艺研究[J]. 梁华,李雪林,陆亚春.  食品与机械. 2006(01)
[10]质谱在多糖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林常青.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5(03)



本文编号:3153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53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f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