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测试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8 20:07
为了优化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测试条件,采用16.6tex光致变色粘胶长丝,织造了3/1斜纹组织织物,利用紫外光对该织物进行辐照,并对其变色后的颜色空间L*a*b*值、饱和度C*值和表观色深K/S值进行测试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测试条件对变色后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及表观色深的影响显著性,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变色效果的测试条件。结果表明:测试条件对织物变色后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及表观色深均影响显著,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测试的适宜测试条件: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 s,温度为20~25℃,紫外光源贴着织物表面照射。研究结果可为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测试条件选择及试验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表观色深K/S值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波长360~700 nm范围内,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的织物变色后K/S值在波长为520 nm左右均出现一个波峰,未经过紫外线照射不存在波峰,说明织物由白色变红色;当紫外线照射时间为10~40 s时,随着照射时间的增长, 织物变色后K/S值逐渐增加,即织物的表观色深逐渐增加,且照射时间在30 s和40 s时的K/S值接近,而当照射时间大于40 s之后,K/S值呈缓慢递减趋势,即织物变色后的表观色深呈缓慢递减趋势,因此,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 s时 K/S值最大。由于人的视觉是通过亮度、色调和饱和度的变化对颜色的变化进行分辨的,且由图2可知,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照射时间为10~40 s,a*值呈缓慢递增趋势,即织物的红色调呈缓慢递增趋势,C*值呈递增趋势,即织物饱和度呈递增趋势,而L*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亮度呈递减趋势;而照射时间大于40 s之后,织物的红色调呈缓慢递减趋势,黄色调波动幅度增大,饱和度基本呈递减趋势而亮度呈递增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紫外线辐照使光致变色微胶囊内部发生了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变色基体内部分子结构和性能变化使织物由白色逐渐变为胭脂红,但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部分变色体内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恢复到原始状态,使变色纤维中变色体的显色部分减少,从而织物表面的变色程度呈递减趋势[14-15]。由此可以得出,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 s时变色效果较佳。
对不同紫外线照射距离的光致变色织物K/S值、C*值和L*a*b*值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见图3及图4。由图3可知,不同距离紫外线照射的织物K/S值同样在520 nm左右均出现一个波峰,说明实现了光致变色效果;随着照射距离的增大, 织物变色后K/S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变色后的表观色深呈递减趋势,当紫外线照射距离在0~15 cm之间,K/S值的递减幅度较大,紫外线照射距离为0 cm时K/S值最大。由图4可知,随着紫外线照射距离增大,a*值基本呈递减趋势,即织物的红色调呈递减趋势,其中在10~15 cm之间递减较快,L*值呈递增趋势,即织物的亮度呈递增趋势,C*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的饱和度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紫线照射距离增大,织物表面所接收的紫外线强度减弱,致使微胶囊内光致变色体不能完全发生系列的化学变化,织物的变色程度减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织方式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J]. 王吉祥,陈丽华,周欢庆. 棉纺织技术. 2017(12)
[2]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中的应用[J]. 范菲. 棉纺织技术. 2016(12)
[3]光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及应用[J]. 邢善静,谢跃亭,曹俊友,杨丰军. 针织工业. 2016(08)
[4]基于聚氨酯壁材的单/双壳微胶囊光致变色性能及机制[J]. 范菲,王潮霞. 纺织学报. 2015(02)
[5]螺噁嗪光致变色染料[J]. 何永锋,彭灵慧,黄雪梅,马瑜雪,罗智城,郭荣辉. 印染. 2014(10)
[6]紫外线辐照对棉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 李涛,张涛,张开瑞,王潮霞. 纺织学报. 2014(03)
[7]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研究[J]. 范菲,王潮霞. 功能材料. 2013(10)
[8]纺织品耐光/耐日晒色牢度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晓霞,刘博宇,辛斌杰. 上海纺织科技. 2011(11)
[9]新型功能材料——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J]. 刘优昌,布岩,薛璐,商大伟. 中国纤检. 2011(19)
[10]光致变色织物研究进展[J]. 苏启来,杜文琴. 纺织导报. 2011(01)
本文编号:3350543
【文章来源】: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表观色深K/S值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波长360~700 nm范围内,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的织物变色后K/S值在波长为520 nm左右均出现一个波峰,未经过紫外线照射不存在波峰,说明织物由白色变红色;当紫外线照射时间为10~40 s时,随着照射时间的增长, 织物变色后K/S值逐渐增加,即织物的表观色深逐渐增加,且照射时间在30 s和40 s时的K/S值接近,而当照射时间大于40 s之后,K/S值呈缓慢递减趋势,即织物变色后的表观色深呈缓慢递减趋势,因此,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 s时 K/S值最大。由于人的视觉是通过亮度、色调和饱和度的变化对颜色的变化进行分辨的,且由图2可知,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照射时间为10~40 s,a*值呈缓慢递增趋势,即织物的红色调呈缓慢递增趋势,C*值呈递增趋势,即织物饱和度呈递增趋势,而L*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亮度呈递减趋势;而照射时间大于40 s之后,织物的红色调呈缓慢递减趋势,黄色调波动幅度增大,饱和度基本呈递减趋势而亮度呈递增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紫外线辐照使光致变色微胶囊内部发生了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变色基体内部分子结构和性能变化使织物由白色逐渐变为胭脂红,但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部分变色体内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恢复到原始状态,使变色纤维中变色体的显色部分减少,从而织物表面的变色程度呈递减趋势[14-15]。由此可以得出,紫外线照射时间为30~40 s时变色效果较佳。
对不同紫外线照射距离的光致变色织物K/S值、C*值和L*a*b*值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见图3及图4。由图3可知,不同距离紫外线照射的织物K/S值同样在520 nm左右均出现一个波峰,说明实现了光致变色效果;随着照射距离的增大, 织物变色后K/S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变色后的表观色深呈递减趋势,当紫外线照射距离在0~15 cm之间,K/S值的递减幅度较大,紫外线照射距离为0 cm时K/S值最大。由图4可知,随着紫外线照射距离增大,a*值基本呈递减趋势,即织物的红色调呈递减趋势,其中在10~15 cm之间递减较快,L*值呈递增趋势,即织物的亮度呈递增趋势,C*值呈递减趋势,即织物的饱和度呈递减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紫线照射距离增大,织物表面所接收的紫外线强度减弱,致使微胶囊内光致变色体不能完全发生系列的化学变化,织物的变色程度减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织方式对光致变色织物变色效果的影响[J]. 王吉祥,陈丽华,周欢庆. 棉纺织技术. 2017(12)
[2]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中的应用[J]. 范菲. 棉纺织技术. 2016(12)
[3]光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研制及应用[J]. 邢善静,谢跃亭,曹俊友,杨丰军. 针织工业. 2016(08)
[4]基于聚氨酯壁材的单/双壳微胶囊光致变色性能及机制[J]. 范菲,王潮霞. 纺织学报. 2015(02)
[5]螺噁嗪光致变色染料[J]. 何永锋,彭灵慧,黄雪梅,马瑜雪,罗智城,郭荣辉. 印染. 2014(10)
[6]紫外线辐照对棉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 李涛,张涛,张开瑞,王潮霞. 纺织学报. 2014(03)
[7]聚氨酯-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粒径研究[J]. 范菲,王潮霞. 功能材料. 2013(10)
[8]纺织品耐光/耐日晒色牢度测试技术的研究进展[J]. 刘晓霞,刘博宇,辛斌杰. 上海纺织科技. 2011(11)
[9]新型功能材料——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J]. 刘优昌,布岩,薛璐,商大伟. 中国纤检. 2011(19)
[10]光致变色织物研究进展[J]. 苏启来,杜文琴. 纺织导报. 2011(01)
本文编号:3350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35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