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酒糟鱼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预测

发布时间:2021-10-21 15:13
  酒糟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间美食,以其独特的发酵方式,色泽鲜美,肉质鲜嫩,风味独特,深受大众化喜欢。目前对于酒糟鱼的研究主要是工艺方面的优化,以及现代真空技术的使用,而对其相关微生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首先通过研究酒糟鱼糟制前和糟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不使用大型真空设备的前提下,以传统方式为基础,加入现代化处理方式,以获得一种较好的方法来优化酒糟鱼发酵工艺,改善酒糟鱼品质。实验通过优化油炸时间、蒸制时间、酒糟比、鱼糟比、糟制时间和糟制温度六种影响因素,比较酒糟鱼产品的理化性质和感官评分。结果表明,鱼油炸时间5min,酒糟蒸制时间20min,酒糟比为1∶3,鱼糟比为9∶5装坛,在11.8℃下糟制11d,得到的酒糟鱼产品品质最佳。其次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对实验室自制酒糟鱼和市场上酒糟鱼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酒糟鱼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可以有效提高酒糟鱼微生物群落分布多样性,实验室自制酒糟鱼细菌菌种丰度低于市场,细菌菌种多样性和菌群丰度差异项高于市场,而在真菌方面则完全相反。综合两种酒糟鱼来看,酒糟鱼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细菌菌属为:乳杆菌属,布丘氏菌属,小球菌属,弧菌属,魏斯氏菌属和... 

【文章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酒糟鱼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预测


三种样品OTU分布韦恩图

曲线图,指数,曲线图,酒糟


第3章16SV3-V4区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酒糟鱼细菌多样性31SampleIDSeqnumOTUnumShannonindexACEindexChao1indexCoverageSimpsonA4713314260.7737063.0213570.550.970.84B2252513413.4119191.698561.580.950.11C4395116952.5129253.0412476.910.970.27表3-9为统计学处理后结果统计表,依照表3-9的数据可以对不同样品的几种指标作图进行分析对比,以此来分析不用样品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其中表末的Coverage值>0.95,说明样品文库的覆盖率较高。(1)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Curve)对数据进行随机取样后,选取相似度较高的OTU(一般为97%),以抽到的序列数与各个OTU包含的数目,绘制稀释曲线,比较各种样本中微生物种群的丰度,同时证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是否满足要求。图中曲线的平坦程度反映了测序数据量合理程度,若曲线比较陡峭,则说明存在着未被检测到的部分,绘制两种酒糟样品的稀释性曲线如图3-3。图3-3Alpha指数稀疏曲线图Fig3-3SparsecurveofAphaindexl如图3-3所示,三种样品的Alpha指数曲线均有趋于平坦的趋势,说明所取的样本量足以覆盖所有的细菌,B、C两组酒糟鱼样品中细菌丰富度较A组腌制鱼肉高。(2)Chao曲线和Shannon曲线分析表3-9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统计表Table3-9StatisticaltableofAphadiversityanalysisresultsl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窖泥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退化窖池中的空间异质性[J]. 胡晓龙,余苗,曹振华,王康丽,田瑞杰,韩素娜,李华,李建民,曾田,李红.  食品科学. 2021(10)
[2]蜡样芽孢杆菌特异性基因筛选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J]. 赵岩岩,王书彦,赵琳琳,赵璐,周威,崔震昆,张浩,王淼焱,王书贤,赵圣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0)
[3]油炸温度与时间对白公干鱼传质特性及品质的影响[J]. 陈康明,刘晓丽,许艳顺,夏文水.  食品与机械. 2020(02)
[4]RT-PCR结合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对两种致病菌的快速检测[J]. 姚艳玲.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4)
[5]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沙门氏菌标准物质验证[J]. 王菲,张玲,杨佳怡,叶子弘,俞晓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08)
[6]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J]. 曹雨.  建筑与预算. 2020(01)
[7]食源性微生物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夏丹丹,赵莹莹,马盼盼,康文艺,郜晓峰.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4)
[8]油炸方式对高白鲑肌肉食用品质的影响[J]. 赵文宇,赵美钰,王可心,魏丹阳,马壮,秦磊,董秀萍.  食品科学. 2021(04)
[9]烹饪中蒸汽传热工艺-蒸制技法及其研究进展[J]. 杨铭铎,孟宁,崔莹莹.  食品工业. 2019(11)
[10]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范鑫,张彦斌,张宏博,朱叶青,罗海涛.  食品安全导刊. 2019(27)

硕士论文
[1]转基因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常志远.长春理工大学 2019
[2]海三棱藨草湿地修复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D]. 赵萌.上海海洋大学 2018
[3]糟制大黄鱼品质及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变化研究[D]. 蔡瑞康.浙江工商大学 2017
[4]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藏高原湖水中微生物多样性[D]. 李国强.兰州交通大学 2016
[5]常见流感病毒分型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王斗.北京工业大学 2013
[6]酒糟鱼加工技术研究[D]. 王少伟.江南大学 2012
[7]糟鱼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变化的研究[D]. 李改燕.宁波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49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49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