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的性能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22-08-01 22:00
针对传统聚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不足,试验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DNS-458)为反应型乳化剂,以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了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探究了引发剂和反应型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备的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图、粒径大小及分布以及Zeta电位的表征与分析,对整理后亚麻织物的TG、SEM、疏水性能以及应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引发剂0.7%,反应型乳化剂2.5%,反应温度80℃。制备的乳液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整理后亚麻织物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34.54°,与传统聚丙烯酸酯乳液整理的亚麻织物相比,疏水性能明显提高;亚麻织物的弯曲刚性下降,柔软性能有所改善,同时断裂强度有较明显的提高,可达到786 N。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织物、试剂与仪器织物亚麻织物
1.2 试验方法
1.3 织物整理
1.4 测试方法
1.4.1 凝胶率与单体转化率
(1)单体转化率
(2)凝胶率
1.4.2 红外光谱图
1.4.3 织物TG分析
1.4.4 乳液粒径与分布以及Zeta电位的测定
1.4.5 织物的SEM分析
1.4.6 织物与水的接触角
1.4.7 应用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引发剂用量对无皂乳液的影响
2.2 反应型乳化剂用量对无皂乳液的影响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热重分析
2.5 粒径大小、分布以及Zeta电位
2.5.1 粒径大小与分布
2.5.2 Zeta电位
2.6 亚麻织物表面形貌
2.7 织物对水接触角
2.8 应用性能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和应用[J]. 隋智慧,伞景龙,王旭,常江,吴学栋,祖彬. 印染. 2019(07)
[2]仿生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及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J]. 王婵铭,杨文芳,丰万齐. 纺织科技进展. 2018(11)
[3]棉织物的超疏水整理及其性能表征[J]. 郑君红,张丹,康怀萍,徐丹,余光华,龙柱.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4)
[4]织物表面超疏水化的研究进展[J]. 李杰. 功能材料. 2017(10)
[5]聚丙烯酸酯蓝色乳液的制备及应用[J]. 胡冲,杜长森,梁栋,徐海梅,夏恒飞. 印染. 2017(03)
[6]含硅聚丙烯酸酯乳液黏合剂的合成及应用[J]. 隋智慧,杨康乐,宋佳. 印染. 2015(21)
[7]低温自交联型丙烯酸酯无皂黏合剂的制备及应用[J]. 丁长波,赵振河,杨少艳,曹媛. 印染. 2014(12)
本文编号:3668252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0前言
1 试验部分
1.1 织物、试剂与仪器织物亚麻织物
1.2 试验方法
1.3 织物整理
1.4 测试方法
1.4.1 凝胶率与单体转化率
(1)单体转化率
(2)凝胶率
1.4.2 红外光谱图
1.4.3 织物TG分析
1.4.4 乳液粒径与分布以及Zeta电位的测定
1.4.5 织物的SEM分析
1.4.6 织物与水的接触角
1.4.7 应用性能
2 结果与讨论
2.1 引发剂用量对无皂乳液的影响
2.2 反应型乳化剂用量对无皂乳液的影响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热重分析
2.5 粒径大小、分布以及Zeta电位
2.5.1 粒径大小与分布
2.5.2 Zeta电位
2.6 亚麻织物表面形貌
2.7 织物对水接触角
2.8 应用性能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机硅改性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和应用[J]. 隋智慧,伞景龙,王旭,常江,吴学栋,祖彬. 印染. 2019(07)
[2]仿生超疏水表面的研究及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J]. 王婵铭,杨文芳,丰万齐. 纺织科技进展. 2018(11)
[3]棉织物的超疏水整理及其性能表征[J]. 郑君红,张丹,康怀萍,徐丹,余光华,龙柱.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4)
[4]织物表面超疏水化的研究进展[J]. 李杰. 功能材料. 2017(10)
[5]聚丙烯酸酯蓝色乳液的制备及应用[J]. 胡冲,杜长森,梁栋,徐海梅,夏恒飞. 印染. 2017(03)
[6]含硅聚丙烯酸酯乳液黏合剂的合成及应用[J]. 隋智慧,杨康乐,宋佳. 印染. 2015(21)
[7]低温自交联型丙烯酸酯无皂黏合剂的制备及应用[J]. 丁长波,赵振河,杨少艳,曹媛. 印染. 2014(12)
本文编号:3668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66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