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纬机构钢筘的柔性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7 10:39
为研究共轭凸轮打纬机构中钢筘的柔性变形问题,基于有限元法对钢筘进行离散化,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柔性钢筘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利用ANSYS软件对钢筘进行网格划分,分析柔性钢筘的模态和振型等振动特性;在ADAMS中建立打纬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在考虑打纬阻力的情况下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对钢筘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柔性钢筘动力学方程与仿真结果一致,验证了方程的正确性;钢筘在打纬机构运动过程中出现共振变形的可能性很小;施加打纬阻力时,刚-柔耦合模型的动力学性能相比刚性体时波动增大,并且打纬阻力变化对打纬机构加速度影响明显;钢筘在打纬过程中应力主要集中于下端附近。此结论可为打纬机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结构分析
2 考虑柔性的Lagrange方程
3 柔性钢筘的模态分析
4 ANSYS-ADAMS联合仿真
4.1 Solidworks和ADAMS联合动力学仿真
4.2 打纬机构刚-柔耦合模型
4.3 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
4.4 打纬阻力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应力应变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燃叉车车架静动特性有限元分析及优化[J]. 童水光,苗嘉智,童哲铭,何顺,相曙锋,帅向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09)
[2]基于ADAMS和ANSYS Workbench的气浮导轨防脱气浮塔优化设计[J]. 叶必卿,岳浩浩,蔡健,商尧军. 机电工程. 2018(11)
[3]基于ADAMS和ANSYS工业机器人运动仿真与有限元分析[J]. 徐建飞,范纪华,任亮,方海峰,王琪,吴群彪. 机床与液压. 2018(15)
[4]带轴向运动柔性梁附件航天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J]. 程顺,沈振兴,崔涛,李慧剑. 振动与冲击. 2018(02)
[5]基于ADAMS与ANSYS的摇臂机构协同优化设计[J]. 欧阳联格,郑玉坤,葛晓宏,唐友名. 机械设计. 2016(01)
[6]基于ADAMS的四连杆打纬机构动态设计与仿真[J]. 邱海飞. 机械传动. 2011(07)
[7]打纬过程及织造变量的研究[J]. 钱志良,倪俊芳,苏桂生,彭伟. 纺织学报. 2009(08)
[8]高速凸轮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 苏利亚.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8(12)
[9]IC芯片粘片机并联焊头机构的弹性动力学分析[J]. 彭卫东,陈新,李克天,郑德涛,敖银辉.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7(11)
[10]全柔性机器人机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J]. 于靖军,毕树生,宗光华,刘继钢. 机械工程学报. 2004(08)
硕士论文
[1]基于虚拟技术的剑杆织机样机设计与分析[D]. 魏军.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19780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结构分析
2 考虑柔性的Lagrange方程
3 柔性钢筘的模态分析
4 ANSYS-ADAMS联合仿真
4.1 Solidworks和ADAMS联合动力学仿真
4.2 打纬机构刚-柔耦合模型
4.3 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
4.4 打纬阻力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应力应变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燃叉车车架静动特性有限元分析及优化[J]. 童水光,苗嘉智,童哲铭,何顺,相曙锋,帅向辉.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09)
[2]基于ADAMS和ANSYS Workbench的气浮导轨防脱气浮塔优化设计[J]. 叶必卿,岳浩浩,蔡健,商尧军. 机电工程. 2018(11)
[3]基于ADAMS和ANSYS工业机器人运动仿真与有限元分析[J]. 徐建飞,范纪华,任亮,方海峰,王琪,吴群彪. 机床与液压. 2018(15)
[4]带轴向运动柔性梁附件航天器的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J]. 程顺,沈振兴,崔涛,李慧剑. 振动与冲击. 2018(02)
[5]基于ADAMS与ANSYS的摇臂机构协同优化设计[J]. 欧阳联格,郑玉坤,葛晓宏,唐友名. 机械设计. 2016(01)
[6]基于ADAMS的四连杆打纬机构动态设计与仿真[J]. 邱海飞. 机械传动. 2011(07)
[7]打纬过程及织造变量的研究[J]. 钱志良,倪俊芳,苏桂生,彭伟. 纺织学报. 2009(08)
[8]高速凸轮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 苏利亚.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8(12)
[9]IC芯片粘片机并联焊头机构的弹性动力学分析[J]. 彭卫东,陈新,李克天,郑德涛,敖银辉.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7(11)
[10]全柔性机器人机构结构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J]. 于靖军,毕树生,宗光华,刘继钢. 机械工程学报. 2004(08)
硕士论文
[1]基于虚拟技术的剑杆织机样机设计与分析[D]. 魏军.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19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71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