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基功能性皮克林乳液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0 18:19
功能性食品因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逐渐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食品功能单一,过度包装,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积极开发新的原料并研究相关功能因子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作为原材料,通过高压均质调控其物理尺寸,制备得到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Bacterial cellulose nanofibrils,BCNFs),通过物理吸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s),进一步制备得到了不同改性程度的TPs/BC复合胶粒,进一步实现其对于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Pickering乳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BCNFs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利用高压均质这一物理改性手段,通过调控均质次数制备不同尺寸大小的BCNFs,并研究了其微观形貌以及流变特性,发现均质对于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以BCNFs作为固体颗粒乳化剂,进一步研究了纤维尺寸大小、颗粒浓度、油相比例以及环境因素对于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HPH-40t B...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乳液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2 Pickering乳液概述
1.2.1 Pickering乳液的优点
1.2.2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1.2.2.1 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1.2.2.2 固体颗粒的表面改性
1.2.2.3 固体颗粒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4 环境因素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5 多种物质协同稳定Pickering乳液
1.3 纳米纤维素的概述
1.3.1 纳米纤维素的种类和优点
1.3.2 纳米纤维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茶多酚概述
1.4.1 茶多酚的基础理化性质
1.4.2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
1.5 功能性乳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2.2.4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4.1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4.2 Zeta电位
2.2.4.3 流变学性能
2.2.5 皮克林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5.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2.2.5.2 乳液的粒径大小
2.2.5.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2.2.5.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2.5.5 乳液的流变性能
2.2.5.6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质
2.3.2 乳液的微观形貌与稳定性
2.3.3 乳液的流变学性能
2.3.4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改性、性质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3.2.4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3.2.5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5.1 纤维素与茶多酚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2.5.2 纤维素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2.5.3 环境因素对于纤维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3.2.5.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5.5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5.6 界面张力的测定及扩散速率的计算
3.2.5.7 界面膜扩张流变的测定
3.2.6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6.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3.2.6.2 乳液的粒径大小
3.2.6.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2.6.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3.2.6.5 乳液的流变性能
3.2.6.6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Ps/BC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3.2 BC物理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3.3 环境因素对于TPs/BC吸附行为的影响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6 改性纤维素界面行为分析
3.3.7 乳液的微观形貌及稳定性分析
3.3.8 乳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3.3.9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纤维素基乳液体系在维生素E的包埋及保护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制备
4.2.4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4.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4.2.4.2 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4.2.4.3 乳液的微观形貌
4.2.4.3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4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纤维素固含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2 维生素E载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3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4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47079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乳液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2 Pickering乳液概述
1.2.1 Pickering乳液的优点
1.2.2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1.2.2.1 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1.2.2.2 固体颗粒的表面改性
1.2.2.3 固体颗粒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4 环境因素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5 多种物质协同稳定Pickering乳液
1.3 纳米纤维素的概述
1.3.1 纳米纤维素的种类和优点
1.3.2 纳米纤维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茶多酚概述
1.4.1 茶多酚的基础理化性质
1.4.2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
1.5 功能性乳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2.2.4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4.1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4.2 Zeta电位
2.2.4.3 流变学性能
2.2.5 皮克林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5.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2.2.5.2 乳液的粒径大小
2.2.5.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2.2.5.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2.5.5 乳液的流变性能
2.2.5.6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质
2.3.2 乳液的微观形貌与稳定性
2.3.3 乳液的流变学性能
2.3.4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改性、性质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3.2.4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3.2.5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5.1 纤维素与茶多酚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2.5.2 纤维素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2.5.3 环境因素对于纤维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3.2.5.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5.5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5.6 界面张力的测定及扩散速率的计算
3.2.5.7 界面膜扩张流变的测定
3.2.6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6.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3.2.6.2 乳液的粒径大小
3.2.6.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2.6.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3.2.6.5 乳液的流变性能
3.2.6.6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Ps/BC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3.2 BC物理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3.3 环境因素对于TPs/BC吸附行为的影响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6 改性纤维素界面行为分析
3.3.7 乳液的微观形貌及稳定性分析
3.3.8 乳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3.3.9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纤维素基乳液体系在维生素E的包埋及保护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制备
4.2.4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4.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4.2.4.2 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4.2.4.3 乳液的微观形貌
4.2.4.3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4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纤维素固含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2 维生素E载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3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4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47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747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