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两种来自鹅膏菌属的野生菌分子鉴定

发布时间:2020-05-25 13:40
【摘要】:鹅膏菌在真菌界属于担子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全世界被接受的约有600种,其中我国已经有约120多种鹅膏菌被报道。鹅膏菌中既有可食鹅膏菌,如橙盖鹅膏Amanita caesarea,卵盖鹅膏Amanita ovoidea;又有剧毒鹅膏菌,如黄绿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豹斑鹅膏Amanita pantherina。鹅膏菌的多数物种与维管植物形成外生菌根关系(EM),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鹅膏菌的分类学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逐渐转向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基因片段的鉴定也从最开始的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DNA)转到利用新型的蛋白标记基因(RPB2、β-tubulin、EFI-α)进行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鹅膏菌的分类和认知迅速增加,鹅膏菌的物种多样性、系统地理学和群体遗传学也都在不断更新,鹅膏毒素在药物研发、生物治疗和转录机制等不同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本文以四川雅江和山西左权两株野生鹅膏菌作为研究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然后利用PCR扩增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等序列相应区段,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测序。利用GenBank核酸数据库对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从GenBank检索获取相似序列,与测序得到的不同序列分别做系统发育树,结果揭示四川雅江野生鹅膏菌单以常用的ITS和LSU序列分析为指标进行鉴定,发现该野生菌为肉桂鹅膏菌(Amanita cinnamomescens),而以RPB2、β-tubulin和EFI-α进行序列分析鉴定,认为该菌株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综合ITS、LSU、RPB2、β-tubulin和EFI-α序列分析和联合矩阵分析将四川雅江鹅膏菌鉴定为红黄鹅膏黄褐变种(Amanita hemibapha var.ochracea),同理通过ITS、LSU、RPB2和EFI-α将山西左权鹅膏菌鉴定为拟橙盖鹅膏菌(Amanita caesareoides)。最后通过抑芽法分析两种鹅膏菌中的肽类毒素,结果显示两种鹅膏菌都不含肽类毒素,是无毒鹅膏菌,可以食用。
【图文】:

底层,样本,真菌,鹅膏菌


此前人们一直认为真菌在起源于大约 4 亿年前的陆地,最近 Bengtson 等非 2.4-Gyr-Ongeluk 组的玄武岩熔岩中(如图 2.1)发现了和真菌结构特化石,约有 24 亿年的历史,为真菌进化提出最新的证据[1-2]。关于真问题也引起了许多猜测,2017 年 Hawksworth D L 和 Robert Lücking 得菌多样性的最新估计,真菌数量大约有 220 万至 380 万,目前有 12 万接受,也就是只有 8%的真菌被认识,最坏的情况只有 3%的真菌被认识早在 6000 年前就开始利用真菌,西方也有 3500 年的历史,但对于真菌研究却在近 200 年左右。关于鹅膏菌的研究在真菌分类学的开始就受到的注意,但是由于缺乏化石的记录,鹅膏菌属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仍然不],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 20 年,,就有约 220 个新的分类群,新品种和新形式)被报道[5]。本章就是在常用的核糖体标记基因的基新型蛋白标记基因,对采自山西左权一株野生鹅膏菌进行鉴定。

序列,序列,鹅膏菌,序列长度


第二章 山西左权鹅膏菌的分类鉴定相似序列通过软件 ClustalW(DNA Star 程序)sion5.1)构建系统发育树中的最大似然法构建系自展值(bootstrap)为 1000 次,最终得到的 b于 70%可能是进化树的拓扑结构有问题。体 ITS、LSU、RPB2 和 EFI-α基因扩增因组 DNA 为模板,对其 ITS、LSU、RPB2 和 EFI均能扩增出唯一的条带,如图 2.2 可见,ITS 序列序列长度在 750-1000 bp 之间,RPB2 序列长度在度在 500-750 bp 之间,与预期结果一样。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949.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卯晓岚;中国鹅膏菌科毒菌及毒素[J];微生物学通报;1991年03期

2 田慧敏;田博宇;;两个可食鹅膏菌的形态学及rDNA~ITS测序鉴定[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3 渠文思;石家祺;石亚伟;;基于ITS和LSU序列对一株野生鹅膏菌的分类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8年12期

4 贺新生;中国鸡鈓菌的种类与分布[J];食用菌;1995年06期

5 杨菁;汤晓召;许燕;杨祖顺;;基于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对云南12株鹅膏菌的分子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18期

6 严璐;姚刘斌;江龙;;竹林外生菌根真菌资源的初步调查[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7 李海波,吴学谦,魏海龙,付立忠,吴庆其,陈奕良,范良敏,柳青,吴春玲,吴锡鹏;浙江丽水地区外生菌根菌资源调查初报[J];中国食用菌;2005年05期

8 王鑫;柳林;胡志强;亢学平;桂明杰;周丽洁;;长白山区毒菇资源调查[J];食用菌;2010年05期

9 陈芝兰,何建清,孟霞,彭岳林;35种大型真菌的血凝活性测定[J];西藏科技;2004年06期

10 王双;;封面、封底照片说明[J];生物学教学;201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劲松;致命鹅膏菌(Amanita exitialis)主要肽类毒素检测分析、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军;α-鹅膏毒肽给药小鼠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拮抗药物的筛选[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渠文思;两种来自鹅膏菌属的野生菌分子鉴定[D];山西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0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80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7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