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鄂西秭归埃迪卡拉纪MISS与化石埋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14:41
【摘要】: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环境发生巨变的时期,地表环境从低氧到富氧,海洋地球化学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与此同时真核多细胞无脊椎软体生物—埃迪卡拉生物群开始出现。在埃迪卡拉纪,后生动物大量出现后,前寒武纪生态系统以微生物的繁盛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大量发育为标志,与微生物席组成“埃迪卡拉花园”。目前,国内外对埃迪卡拉生物化石、MIS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碎屑岩中,对碳酸盐岩中的MISS知之甚少,对碳酸盐岩中埃迪卡拉生物保存机制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在鄂西秭归顺阳溪以及周家坳采石场附近发现了新的化石点,这些新发现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保存在石板滩段灰岩中,并在其周围发现大量的MISS。石板滩段的岩石学特征使其生物特征、沉积相、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的保存,可以作为研究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与微生物席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代表。本研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描述、沉积构造和岩相学观察、特征矿物的扫描电镜观察、显微拉曼光谱分析,得出以下认识:1.秭归石板滩段沉积是受风暴作用改造的产物,由西南向北东呈现水体变浅的特征。石板滩段纹层状灰岩就是受频发的风暴作用影响,微生物席经侵蚀、掩埋、再生长、再沉积所形成。石板滩段主体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附近受周期性风暴影响的环境,在空间上呈现由西南(顺阳溪)至北东方向(周家坳)水体变浅的特征,总体为台地斜坡—浅滩相。2.综合研究区化石点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学特征以及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统计结果(平均直径多在6μm以上),发现化石点为次氧化—(轻度)缺氧环境。3.秭归石板滩段MISS可分为四大类:(1)微生物席生长相关构造,即微生物席平滑波痕、皱面构造、微生物席层纹岩、微生物席簇绒构造、瘤状突起;(2)微生物席代谢相关构造,主要包括波曲层、网状结构、定向颗粒层;(3)微生物席破坏相关构造,即纺锤状脱水裂痕、多边形振荡裂痕、微生物席碎片;(4)微生物席腐烂相关构造,仅见气隆构造。4.研究区主要保存有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以及大量的藻类化石、遗迹化石。藻类化石经鉴定有1属3种,除常见的VendotaeniaantiquaGnilovskaya,1971,还有两类新种Vendotaeniasixiense Yang et Qin sp.Nov、VendotaeniapavimentpesYang et Qin sp.nov。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主要有Aspidella、Parvancorinaminchami,另有未定属种—分米级盘状化石、同心圈层化石。5.秭归石板滩段沉积时期的环境为软躯体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的埋藏和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新元古代海底缺乏垂直层面方向的生物扰动,沉积物混合层被限制在沉积—水界面,在沉积物与水界面之间形成一个急剧的氧化还原界面,从而促进近地表的成岩作用(包括磷酸盐化、黄铁矿化),使得碳质物质能够更早、更快的矿化,最终形成一个有利于软体生物保存的环境(即混合层模式),同心圈层化石就很可能得益于这种环境,从而快速硅化保存。(2)新元古代随处存在的微生物席对埃迪卡拉生物的保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分米级盘状化石,其表面形成“死亡面罩”式的保护膜。(3)石板滩段沉积时的周期性风暴事件不仅使埃迪卡拉生物被快速埋藏,免受表栖生物以及非生物的破坏,而且还可导致局部缺氧,有助于这些软躯体生物的保存。总之,通过对鄂西秭归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MISS分类、化石种属以及化石点沉积环境的分析,为研究埃迪卡拉纪晚期海洋环境和微生物—后生动物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窗口。
【图文】:

环境变化,微生物,厚度,庞德


图 1.1 现代微生物席厚度随环境变化(改自[37])1.2.2 埃迪卡拉生物特征Sprigg(1947)在澳大利亚南部埃迪卡拉地区的庞德石英岩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生物,并第一次对其下了定义,然而他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 Ford(1958)、

微生物,沉积物


埃迪卡拉生物古地理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P534;Q91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蔡耀平;关成国;万斌;陈哲;周传明;袁训来;;华南埃迪卡拉纪化石保存方式及其时空分布[J];古生物学报;2013年01期

2 郭荣涛;郭丽娜;霍荣;;皱饰构造研究进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12年03期

3 齐永安;王敏;李妲;代明月;;寒武纪底质革命:从微生物席底到生物扰动混合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汤冬杰;史晓颖;李涛;赵贵生;;微生物席成因构造形态组合的古环境意义:以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魏钦廉;郑荣才;周刚;肖玲;;龙门山甘溪组谢家湾段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2011年05期

6 杨雪英;龚一鸣;;莓状黄铁矿:环境与生命的示踪计[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梅冥相;;微生物席沉积学:一个年轻的沉积学分支[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8 常华进;储雪蕾;;草莓状黄铁矿与古海洋环境恢复[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9 赵彦彦;郑永飞;;全球新元古代冰期的记录和时限[J];岩石学报;2011年02期

10 黄秀;张钊;周洪瑞;刘清俊;;豫西中元古代汝阳群微生物形成的沉积构造简介[J];中国地质;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磊;华南峡东及浙西早寒武世(黔东世)生物群及其与古环境协同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邢智峰;豫西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童光辉;微生物菌落与埃迪卡拉型生物化石的形态对比[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99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699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