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12:25
   多毛类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中常见且数量占优势的类群,种类丰富,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毛类丰富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形态特征导致多毛类的分类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多毛类的多样性和系统发育有了新认识。本研究基于前人支序分类成果,整理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的分类检索。同时,整理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物种名录,初步探讨了中国海多毛类分类多样性和区系特征。以线粒体基因COI和16S rDNA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结合形态特征,分析了黄、渤海不倒翁虫常见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水平的分类根据前人支序分类等研究成果,综合《中国动物志》等资料,整理了我国近海底栖多毛类目与科的分类检索。根据Rouse和Fauchald(1997)的分类系统和最新的WoRMS体系,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可分为嚑目(Echiuroinea)、头节虫目(Scolecida)、海稚虫目(Spionida)、蛰龙介目(Terebellida)、缨鳃虫目(Sabellida)、叶须虫目(Phyllodocida)和矶沙蚕目(Eunicida)。基于头部、躯干部等附属物形态特征,整理建立了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上述目至科的分类检索表,考证了该分类方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毛类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对多毛纲系统演化的贡献。(2)中国近海底栖多毛类分类多样性系统整理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未包含三沙海域)底栖多毛类的物种名录,并计算了分类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东海最高,达93.230,渤海最低,为90.560,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渤海最高,达277.830,东海最低,仅210.450;科级和种级的相似性系数表明,在科级水平,四个海域间的相似性均较高,种级水平上,渤海和黄海的相似性最高,达0.486,渤海和南海的相似性最低,仅0.128,表明四个海域的底栖多毛类有明显的区系分类差异。(3)黄、渤海不倒翁虫分子系统发育依据形态鉴定的采自黄、渤海常见不倒翁虫种类-刘氏不倒翁虫(Sternaspis liui)和中华不倒翁虫(S.chinensis),在以线粒体COI和16S rDNA为分子标记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高度聚类,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形态,后期还需要更深入研究来确定它们是否为同一种。
【学位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958.8
【部分图文】:

形态学,分类结果,中国海,海域


3图 1-1 Rouse and Fauchald(1997)形态学分支分析的分类结果[10]Fig 1-1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from Rouse andFauchald(1997)[10]1.1.2 中国海海域特征及海洋生物区系特点中国海是太平洋西北部中低纬度的边缘海,包括 4 个主要海域:渤海、黄海、

分子数据,环节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多毛类


图 1-2 基于分子数据的环节动物系统发生关系[50]Fig 1-2 Anneli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molecular data[50]1.2.2 DNA 条形码的选择形态学是多毛类分类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多毛类多样性高,形态特征复杂导致多毛类的分类学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多毛类分类和

多毛类,平均分,指数,海域


图 3-2 不同海域多毛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Fig. 3-2 The 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of Polychaeta from China seas表 3-2 不同海域多毛类分类学多样性指数Table 3-2 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 of Polychaeta from China seas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种数 123 354 378 596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90.560 92.280 93.230 91.580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 277.830 211.480 210.450 233.5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收;史书杰;周红;华尔;张志南;;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广西科学;2015年05期

2 刘晓收;范颖;史书杰;华尔;张志南;;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J];海洋学报;2014年12期

3 张莹;李少文;吕振波;马元庆;刘元进;魏振华;陈玮;;多毛类底栖动物在莱州湾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4 刘瑞玉;;中国海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11年06期

5 李新正;;我国海洋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展望:以黄海为例[J];生物多样性;2011年06期

6 方少华;张跃平;骆巧琦;吕小梅;;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J];台湾海峡;2011年03期

7 周进;李新正;;中国海多毛纲动物研究现状及展望[J];海洋科学;2011年06期

8 李娜娜;董丽娜;李永振;艾红;李夏;陈国宝;史峗荣;;大亚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J];水产学报;2011年06期

9 李永振;史峗荣;艾红;董丽娜;李娜娜;李夏;高天翔;;南海珊瑚礁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大尺度分布格局[J];中国水产科学;2011年03期

10 许晴;张放;许中旗;贾彦龙;尤建民;;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若干特征的分析及“稀释效应”[J];草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奎栋;;黄海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近半个世纪的多样性演变[A];“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平;深海偏顶蛤(Bathymodiolus platifrons)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性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年

2 王跃云;中国海多毛纲磷虫科和竹节虫科的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3 吴旭文;中国海矶沙蚕科和欧努菲虫科的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隋吉星;中国海双栉虫科和蛰龙介科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周进;中国海异毛虫科和海稚虫科分类学和地理分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辉;南麂列岛多毛类DNA条形码及物种多样性鉴定[D];浙江海洋大学;2017年

2 严安琪;基于COI DNA序列的东海区多毛类分类鉴定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年

3 李乃成;渤海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邓园;围沙蚕属的系统发育与双齿围沙蚕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史书杰;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蔡文倩;中国海索沙蚕科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刘文亮;长江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及其优势种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4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14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d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