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长白山北麓两种有尾类繁殖生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7:47
   长白山是目前已知的、少有的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和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同域分布的地区。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4~5月,以长白山北麓的两种有尾两栖动物(极北鲵和东北小鲵)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和测量了两种有尾两栖动物的繁殖期、两性异形、产卵习性以及卵袋特征,进而比较分析了两种有尾两栖动物产卵场和产卵位点的生境利用特征差异,以期为同域分布的物种分化以及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有尾两栖动物在产卵时间上存在重叠,都为4月中旬至5月初,但极北鲵比东北小鲵出蛰时间早3天左右。2.共观察260对极北鲵卵袋和162对东北小鲵卵袋。极北鲵卵袋的附着物主要为枯草,占总数的66.15%,而东北小鲵卵袋的附着物主要为枯枝,占总数的71.60%;极北鲵的卵袋长和卵径小于东北小鲵,而卵袋径和卵粒数大于东北小鲵。3.雌雄极北鲵头体长差异极显著(F_(1,59)=25.796,P0.01),两性异形表现为雌性的头长、眼径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头宽、尾高和尾长大于雌性,雌性和雄性极北鲵的平均头体长比值为1.089,两性异形程度指数SDI为0.08;雌雄东北小鲵头体长差异极显著(F_(1,59)=25.796,P0.01),两性异形表现为雌性的头长、前肢长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大于雌性,雌性和雄性东北小鲵的平均头体长比值为1.066,两性异形程度指数SDI为0.04。4.共发现两种有尾两栖动物的产卵场13个,其中极北鲵的产卵场数量多,有6个,分布范围较广,为619~739 m;东北小鲵的产卵场数量少,有3个,分布范围较集中,为662~692 m;二者共同的产卵场有4个,分布范围为658~692 m。极北鲵产卵场平均海拔较低,为658.00±17.63 m,东北小鲵产卵场平均海拔较高,为680.67±9.40 m,共存产卵场平均海拔介于二者之间,为678.75±7.89 m。5.两种有尾两栖动物的产卵场生境无显著差异,但在产卵深度、水温和水面杂物盖度等微生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极北鲵选择在产卵深度较浅、水温较高、水面杂物盖度较大的地方产卵,东北小鲵则选择在产卵深度较深、水温较低、水面杂物盖度较小的地方产卵。由此可知,产卵位点的生境分离是这两种同域分布的有尾两栖动物共存的主要原因。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958.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尾两栖动物繁殖生态概述
        1.1.1 有尾两栖动物简介
        1.1.2 小鲵科动物繁殖生态研究现状
    1.2 极北鲵和东北小鲵的研究进展
        1.2.1 极北鲵和东北小鲵的地理分布及生物学特征
        1.2.2 极北鲵和东北小鲵的研究进展
    1.3 同域分布的动物生境选择的研究
        1.3.1 同域分布物种的竞争与共存
        1.3.2 同域分布的有尾两栖类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两种有尾两栖动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繁殖时间
        2.3.2 两性异形
        2.3.3 产卵习性
    2.4 讨论
        2.4.1 繁殖期选择
        2.4.2 两性异形
        2.4.3 卵袋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两种有尾两栖动物繁殖期生境选择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产卵场生境因子的测量
        3.2.3 产卵位点生境因子的测量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产卵场分布
        3.3.2 产卵场生境
        3.3.3 产卵位点生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文;环境温度对东北小鲵体温及热能代谢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姜雅风,王丽文,阎学林,卜宁;千山地区东北小鲵的生态资料[J];四川动物;1987年03期

3 姜雅风;;东北小鲵[J];大自然;2007年05期

4 马连第,马德坤;东北小鲵的体形与骨骼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7年06期

5 赵金星,王者香;东北小鲵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J];动物学杂志;1996年03期

6 马连第,马德坤,高薏;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早期发育[J];动物学杂志;1994年02期

7 宋占方;;远去的小鲵[J];生命世界;2017年04期

8 王勇;梁传成;王欢欢;王丽文;;岫岩与千山地区东北小鲵胚胎发育的比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姜雅风,刘志君,陈跃英;辽东部分地区东北小鲵的分布现状[J];四川动物;2004年01期

10 马连第,高薏,马德坤;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染色体组型[J];动物学杂志;199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恒;长白山北麓两种有尾类繁殖生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倩;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极北鲵和东北小鲵蝌蚪毒理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丽妍;东北小鲵端脑发生和发育的组织学及电生理学特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向;小鲵科动物外部形态特征和皮肤组织的形态学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51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51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6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