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鲵属物种头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04 02:25
头骨是多种器官和生理功能的组合体,执行包括嚼嚼、视听、支撑大脑和头颅等功能,因此头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备受关注,在动物的分类系统和进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系统发生的常用材料。作为亚洲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山溪鲵属Batrachuperus物种的头骨特征,在其分类和进化研究中更是如此。本研究对中国特有的山溪鲵属的5个物种(北方山溪鲵B.tibetanus、无斑山溪鲵B.karlschmidti、山溪鲵B.pinchonii、盐源山溪鲵B.yenyuanensis、龙洞山溪鲵B.londongensis)的12个种群共计70只个体的头骨进行几何形态学研究。其目的在于:(1)比较同物种不同地理分布种群个体头骨之间的异同,明确头骨种内差异,结合生态环境资料探讨同物种不同地理分布种群个体对环境的适应;(2)比较不同物种头骨形态特征及大小的差异,从几何形态学角度对现已知山溪鲵属物种的分类进行印证;(3)探索山溪鲵属物种头骨特征是否存在异速生长现象。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明确山溪鲵属物种头骨几何形态学特征的种内和种间差异,为物种的分类研究提供支持;同时为研究形态特征的适应进化奠定基础,具有重要...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无斑山溪鲵Fig.1-1Batrachuperuskarlschmidti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背面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面颜色稍亮。吻略呈方形,眼径大于眼前角到鼻,唇褶发达;舌小而长,两侧游离;犁骨齿 2 短列,每侧有齿 4~6 枚;13 条;尾较强壮,略短于体长,基部略圆,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薄,只尾的后侧背部泄殖腔呈方形,后侧有凹槽。斑山溪鲵繁殖期在 5 月到 8 月,雌性大多在 5 月到六月产卵;卵带长 mm,直径 14~19 mm;每个卵袋中有卵 7~12 个,卵径 3.7 mm,淡黄色。北方山溪鲵简介方山溪鲵主要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生活 1500~4300 m 的山区或高原流溪内,多栖息于小型山溪内或泉水沟石块面宽度 1~2 m 左右,以石块较多的溪段数量多。成体以水栖生活为主,于倒木下或溪水底石下;夜间常在溪内活动,有时也上岸爬行,行动缓要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第 1 章 文献综述起于尾基部,具 3 对外鳃,全长 64 mm 左右时外鳃消失,即完成变态。北方山溪鲵繁殖期在 5 月到 7 月,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固着在倒木底面,卵袋长 102~140 mm,直径 10~12 mm,呈螺旋状弯曲,表面纹;卵径 3.7 mm,浅黄色,每条卵袋内有卵 16~25 粒,一条雌鲵单次可6~50 粒。 山溪鲵简介山溪鲵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南达大凉山区的小金、宝兴等地,以及甸一带;生活于海拔 1500~3950 m 的山区流溪内,水流较急;溪两岸多和灌丛,枯枝落叶甚多,溪内石块较多。成鲵以水栖为主,一般不远离多栖于大石下或倒木下,成鲵捕食虾类、蚯蚓、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
本文编号:2896869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无斑山溪鲵Fig.1-1Batrachuperuskarlschmidti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背面黑灰色或黑褐色,腹面颜色稍亮。吻略呈方形,眼径大于眼前角到鼻,唇褶发达;舌小而长,两侧游离;犁骨齿 2 短列,每侧有齿 4~6 枚;13 条;尾较强壮,略短于体长,基部略圆,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薄,只尾的后侧背部泄殖腔呈方形,后侧有凹槽。斑山溪鲵繁殖期在 5 月到 8 月,雌性大多在 5 月到六月产卵;卵带长 mm,直径 14~19 mm;每个卵袋中有卵 7~12 个,卵径 3.7 mm,淡黄色。北方山溪鲵简介方山溪鲵主要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青海东部。生活 1500~4300 m 的山区或高原流溪内,多栖息于小型山溪内或泉水沟石块面宽度 1~2 m 左右,以石块较多的溪段数量多。成体以水栖生活为主,于倒木下或溪水底石下;夜间常在溪内活动,有时也上岸爬行,行动缓要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第 1 章 文献综述起于尾基部,具 3 对外鳃,全长 64 mm 左右时外鳃消失,即完成变态。北方山溪鲵繁殖期在 5 月到 7 月,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固着在倒木底面,卵袋长 102~140 mm,直径 10~12 mm,呈螺旋状弯曲,表面纹;卵径 3.7 mm,浅黄色,每条卵袋内有卵 16~25 粒,一条雌鲵单次可6~50 粒。 山溪鲵简介山溪鲵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南达大凉山区的小金、宝兴等地,以及甸一带;生活于海拔 1500~3950 m 的山区流溪内,水流较急;溪两岸多和灌丛,枯枝落叶甚多,溪内石块较多。成鲵以水栖为主,一般不远离多栖于大石下或倒木下,成鲵捕食虾类、蚯蚓、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
本文编号:2896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89686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