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 2+ 在克雷伯氏杆菌细胞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21:43
随着现代化工业以及采矿业的高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也排出了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和废渣。这些废水和废渣中所含的重金属经过迁移进入地表径流、土壤以及地下水,最终会由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富集,并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结合转化为有毒物质,从而长期对生物组织产生严重的损伤。为了应对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经济、环保且高效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中,种类繁多的细菌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治理。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良这一技术手段和工艺,必须掌握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去除机理,然而时至今日,细菌去除重金属离子在细胞层面的机理和机制尚不够明确。只有掌握了重金属在细菌细胞内外的迁移转化机理,我们才能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微生物活性污泥法的原理作出根源性的阐释,从而为改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工艺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产酸克雷伯氏杆菌作为试验用菌,研究了Cu2+在细菌细胞内外的迁移转化机理。其中:采用OD600生长曲线法测得了Cu2+对菌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菌体对Cu2+的最大耐受浓度(MTC);采用差速离...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产酸克雷伯氏菌属系统发育树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2.3试验结果与讨论2.3.1菌种的分离鉴定结果图2-1产酸克雷伯氏菌属系统发育树经对比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中的产酸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oxytoca)模式菌株16SrDNA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了99.7%,同时结合对该菌株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如图2-1所示),可以确定该菌种的分类地位属于产酸克雷伯氏杆菌。2.3.2产酸克雷伯氏杆菌吸附Cu2+试验的最适pH值图2-2Cu2+的去除率随菌液pH的变化(注:A组接种菌,B组未接种菌)如图2-2所示,A组在pH为8的情况下去除率达到了95.2%,B组在在pH为8的情况下去除率也达到了94.6%,但是由于B组是无菌的对照组,故在pH为8的情况下菌液对Cu2+的去除原因并不是由菌体对Cu2+的去除所产生的,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铅和铬污染包气带及再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 陈子方,赵勇胜,孙家强,白静,刘璐,周睿.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9)
[2]土壤镉污染的现状及修复研究进展[J]. 唐秋香,缪新. 环境工程. 2013(S1)
[3]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 黄益宗,郝晓伟,雷鸣,铁柏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3)
[4]包气带土壤对石油烃的截留作用研究[J]. 杨明星,杨悦锁,曹玉清,夏雨波,雷玉德.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03)
[5]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J]. 李战,李坤.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6)
[6]包气带土层防护地下水污染的反硝化测定影响综述[J]. 张云,张胜,刘长礼,宋超,王晶晶,彭玉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02)
[7]湖南锡矿山周边水体的环境特征[J]. 朱静,吴丰昌,邓秋静,邵树勋,莫昌莉,潘响亮,黎文,张润宇.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3)
[8]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和展望[J]. 和莉莉,李冬梅,吴钢. 土壤通报. 2008(05)
[9]土壤中铜污染研究进展[J]. 刘军,谢吉民,初亚飞,王谦.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10]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J]. 吴丰昌,郑建,潘响亮,黎文,邓秋静,莫昌琍,朱静,刘碧君,劭树勋,郭建阳.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4)
博士论文
[1]典型重金属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特征[D]. 赵兴敏.吉林大学 2008
[2]微生物对~(241)Am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D]. 刘宁.四川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氯化物对土壤包气带中镉的吸附和迁移的影响研究[D]. 宋晓旭.天津师范大学 2013
[2]包气带土壤中几种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铀试验研究[D]. 范婷.南华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2043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产酸克雷伯氏菌属系统发育树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2.3试验结果与讨论2.3.1菌种的分离鉴定结果图2-1产酸克雷伯氏菌属系统发育树经对比鉴定,该菌株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中的产酸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oxytoca)模式菌株16SrDNA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了99.7%,同时结合对该菌株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如图2-1所示),可以确定该菌种的分类地位属于产酸克雷伯氏杆菌。2.3.2产酸克雷伯氏杆菌吸附Cu2+试验的最适pH值图2-2Cu2+的去除率随菌液pH的变化(注:A组接种菌,B组未接种菌)如图2-2所示,A组在pH为8的情况下去除率达到了95.2%,B组在在pH为8的情况下去除率也达到了94.6%,但是由于B组是无菌的对照组,故在pH为8的情况下菌液对Cu2+的去除原因并不是由菌体对Cu2+的去除所产生的,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铅和铬污染包气带及再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 陈子方,赵勇胜,孙家强,白静,刘璐,周睿.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9)
[2]土壤镉污染的现状及修复研究进展[J]. 唐秋香,缪新. 环境工程. 2013(S1)
[3]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 黄益宗,郝晓伟,雷鸣,铁柏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03)
[4]包气带土壤对石油烃的截留作用研究[J]. 杨明星,杨悦锁,曹玉清,夏雨波,雷玉德.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1(03)
[5]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J]. 李战,李坤.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6)
[6]包气带土层防护地下水污染的反硝化测定影响综述[J]. 张云,张胜,刘长礼,宋超,王晶晶,彭玉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02)
[7]湖南锡矿山周边水体的环境特征[J]. 朱静,吴丰昌,邓秋静,邵树勋,莫昌莉,潘响亮,黎文,张润宇. 环境科学学报. 2009(03)
[8]我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和展望[J]. 和莉莉,李冬梅,吴钢. 土壤通报. 2008(05)
[9]土壤中铜污染研究进展[J]. 刘军,谢吉民,初亚飞,王谦.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10]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J]. 吴丰昌,郑建,潘响亮,黎文,邓秋静,莫昌琍,朱静,刘碧君,劭树勋,郭建阳. 地球科学进展. 2008(04)
博士论文
[1]典型重金属在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迁移转化特征[D]. 赵兴敏.吉林大学 2008
[2]微生物对~(241)Am的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D]. 刘宁.四川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氯化物对土壤包气带中镉的吸附和迁移的影响研究[D]. 宋晓旭.天津师范大学 2013
[2]包气带土壤中几种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铀试验研究[D]. 范婷.南华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52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295204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