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结构与遗传分化

发布时间:2021-03-20 16:33
  蛇尾纲生物是重要的棘皮动物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底栖生境。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是北太平洋–北极–北大西洋海域常见的环北极冷水种,其亚种浅水萨氏真蛇尾(O.sarsii vadicola)是黄海冷水团及日本海的优势种,分布范围最南到33°N。该种与亚种之间的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栉棘、辐盾等方面,但在遗传、种群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尚未明晰。目前对日本海、楚科奇海及大西洋萨氏真蛇尾种群特征已有较多研究,而对我国黄海的浅水萨氏真蛇尾种群现状了解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的分布、盘径、年龄等种群特征对其种群结构进行系统性阐述;同时以线粒体基因COⅠ、核基因ITS2以及SNPs为分子标记,对比分析了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日本海种群与萨氏真蛇尾北太平洋、北极、大西洋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揭示浅水萨氏真蛇尾种群结构与进化历史。主要结果如下:(1)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特征经历史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1958–2019年18次调查数据显示: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的主要分布范围为34°–39°N,122°–124°E。外围呈现斑块状分布,最北端处于39°N,最南端可...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结构与遗传分化


蛇尾全球分布记录(引自Sthr等人[1])

形态图,浅水,形态,日本海


记录该物种是北太平洋最常见、分布最广的真蛇尾,最南端分布于日本海(36°N),与浅水萨氏真蛇尾的分布范围存在交叉[41]。与萨氏真蛇尾形态进行比较(图1–2),浅水萨氏真蛇尾的栉棘更细长,辐盾长、宽几乎相等,腕棘短而钝[44,45]。Yoo等人[46]曾使用栉棘、辐盾及口盾特征的20个比值变量对比萨氏真蛇尾、浅水萨氏真蛇尾及金氏真蛇尾,前两者之间形态的欧式距离(Euclideandistance)为8.26,与金氏真蛇尾(>20)相比明显更校基于上述形态描述差异,刘瑞玉等学者将浅水萨氏真蛇尾鉴定为萨氏真蛇尾的亚种[45-47]。图1-2萨氏真蛇尾与浅水萨氏真蛇尾形态A、B:萨氏真蛇尾背、腹面观(日本海样品,引自Fujita等人[45]);C、D:浅水萨氏真蛇尾背、腹面观(黄海样品,本研究);标尺:5mm;体色不是该物种分类依据,与环境差异有关Fig.1-2MorphologicalcharactersofO.sarsiiandO.sarsiivadicolaA、B:dorsalandventralviewofO.sarsiisarsii;C、D:dorsalandventralviewofO.sarsiivadicola;scalebar:5mm;Colorofindividuals,relatedtodifferentenvironment,arenotthemainidentificationcharacters.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种群,浅水


浅水萨氏真蛇尾黄海种群结构与遗传分化10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浅水萨氏真蛇尾生存现状与适应能力,体现了萨氏真蛇尾在历史上经历环境剧烈变化时部分个体长期选择进化的结果。了解浅水萨氏真蛇尾的种群结构和进化历史将为合理评估黄海种群及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以萨氏真蛇尾白令海种群为代表的北极群体如何适应剧烈变化的环境提供可能的演化方向,从而加强对北极及边缘海大陆架底栖生态系统与生物演替的理解和保护。图1-3本研究技术路线Fig.1-3Technicalrouteofthisstudy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海的季节性酸化现象及其调控[J]. 翟惟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6)
[2]Spatial pattern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long a shelf-slope-basin transect across the Bering Sea[J]. LIN Heshan,LIU Kun,WANG Jianjun,HUANG Yaqin,LI Zhong,LIN Junhui,HE Xuebao,ZHANG Shuyi,MOU Jianfeng,WANG Yu,XING Bingpe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8(06)
[3]黄海浒苔绿潮研究进展[J]. 王宗灵,傅明珠,肖洁,张学雷,宋伟.  海洋学报. 2018(02)
[4]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大黄鱼耐高温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陈小明,李佳凯,王志勇,蔡明夷,韩芳,刘贤德.  水生生物学报. 2017(04)
[5]十年间黄海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变化[J]. 彭松耀,李新正,徐勇,王洪法,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2017(03)
[6]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其在海洋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 边力,王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7]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及变化[J]. 徐勇,隋吉星,李新正,王洪法,张宝琳,帅莲梅.  广西科学. 2016(04)
[8]利用线粒体COI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文蛤7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J]. 李宏俊,张晶晶,袁秀堂,张安国,柳圭泽,邵魁双,王立俊.  生态学报. 2016(02)
[9]金氏真蛇尾皂苷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J]. 甄静荣,丛建森,刘艳萍,郭承华.  食品科技. 2015(06)
[10]Toleranc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Ammonia Excretion of Ophiopholis sarsii vadicola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J]. FANG Jinghui,ZHANG Jihong,JIANG Zengjie,ZHAO Xuewei,JIANG Xu,DU Meirong,GAO Yaping,FANG Jiangu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5(03)

博士论文
[1]小黄鱼和日本鳗鲡群体遗传结构及本地适应性研究[D]. 刘炳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
[2]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研究[D]. 李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
[3]黄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的研究[D]. 张均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2

硕士论文
[1]环棘鞭蛇尾(Ophiomastix annulosa)皂苷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薛晓宇.烟台大学 2014
[2]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皂苷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荣镇.烟台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91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091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