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一株利玛原甲藻的腹泻性贝类毒素产毒生理及制备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9 06:58
  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属于八大海洋贝类毒素之一,在全球沿海海域广泛分布,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Dinophysistoxins)等游离态和酯化态毒素。DSTs由原甲藻属和鳍藻属等有毒甲藻产生,可在贝类等滤食性动物体内富集代谢和转化,通过食物链传递至人类体内,引起腹泻性中毒,而且部分毒素还被释放到海洋水体中,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海洋环境和食品安全等带来潜在风险。而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是产生DSTs的典型海洋底栖有毒赤潮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我国近海生态及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以分离自我国海南文昌(北纬19°37′57′′,东经110°58′32′′)的一株利玛原甲藻(HN45株)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毒素提取步骤和质谱条件参数等建立DSTs中游离态及酯化态毒素的高分辨筛查鉴定方法,利用此方法和分子网络技术,并辅助高效液相色谱和分子生物法采集不同地域利玛原甲藻和贝类基质样品的毒素、特征化合物、色素组成及基因序列等多元化参数,为建立基于利玛原甲藻的指纹谱...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株利玛原甲藻的腹泻性贝类毒素产毒生理及制备技术研究


论文技术路线图

甲藻,色素


?ǖ玫紿N45、XS336和2WZD12三个藻株,方法步骤参考Zhang[105]。然而,采用天根海洋动物基因组测定贝类基质样品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9个样品出现条带弱测序双峰。分析此结果出现的原因:第一,尽管贝类内脏里毒素含量高,但是藻细胞在贝类体内呈现流动的趋势,使得内脏里面藻细胞含量少;第二,贝类体内基质干扰严重。因此,以ITSA-ITSB引物扩增的基因序列可以作为识别不同株系产毒藻的因子,但是此参数不能作为产毒藻和贝类基质样品之间相互联系的唯一识别因子。将来可以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达到毒素来源识别的需求。图3-1三株产毒利玛原甲藻的色素组成及占比Fig.3-1FormationandpercentageofpigmentinthreeP.limastrains藻株体内的各生物组分,如光合色素、蛋白质、脂肪酸和毒素等,也同样可以反映不同藻体的物种特征。光合色素表征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基于其在浮游植物体内具有生物标志性的特点,如Chlb,Peri,Fuco,But-fuco常作为特征色素分别指示绿藻、甲藻和金藻的存在[110,111],常被作为浮游藻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112]。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分析了三株产毒藻体内所含的色素种类,结果如图3-1所示。三株产毒藻均含有三种常量色素(Peri,Diad和Chla)和五种微量色素(Fuco,Diat,β-carotene,Viola和Allo)。其中Peri,Diad和Chla含量占总色素含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79.3%、9.90%和9.51%。2WZD12、HN45和XS336从西到东分布在中国南海海域附近,均属于原甲藻属中的利玛原甲藻,而且其胞内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占比也几乎相同,说明属于同种不同株系的藻细胞内含有稳定的色素特征。研究表明,以色素为基础浮游植物化学分类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和批量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水产品中11种海洋生物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检测方法研究[J]. 方科益,陈树兵,李双,徐旭文,周虹玲,李露青,曹国洲,陈先锋.  分析测试学报. 2019(09)
[2]基于18S rDNA序列鉴定北部湾养殖区引发藻华的一株原甲藻[J]. 覃仙玲,陈宪云,刘明珠,余庆,牙韩争,朱冬琳,王一兵,陈波,李鹏飞.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9(03)
[3]海洋水环境中藻毒素的检测技术及分布研究进展[J]. 陈军辉,吴丹妮,何秀平,刘丽君,王九明,郑立.  海洋科学进展. 2019(03)
[4]六株球形棕囊藻的色素组成特征研究[J]. 王锦秀,孔凡洲,陈振帆,张清春,于仁成,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2019(03)
[5]一种高灵敏检测贝类中大田软海绵酸的可抛式核酸适配体传感器[J]. 陈佳琦,吴海燕,张旭志,郑关超,孙晓杰,郭萌萌,谭志军,翟毓秀,牟海津.  分析化学. 2019(06)
[6]大田软海绵酸类毒素的毒理学研究进展[J]. 胡杨杨,陈思,张小军,严忠雍.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7]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水产品中未知污染物的非定向快速筛查与测定[J]. 郭思言,丁涛,殷耀,张晓燕,柳菡,沈伟健,林宏,吴斌,邓晓军,伊雄海,杨功俊.  色谱. 2019(01)
[8]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文蛤中3种腹泻性贝类毒素[J]. 张秋云,朱晓华,杨洪生,沈美芳,谭秀慧,夏莉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18(34)
[9]北黄海慢原甲藻形态结构与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J]. 勾玉晓,刘磊,李冬梅,梁玉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8(03)
[10]适配体在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王耀,李少珍,游一,王珊,李志娟,胡骁飞,王方雨.  河南农业科学. 2018(02)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 赖俊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2]DSP等赤潮藻毒素对哺乳类细胞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 陈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

硕士论文
[1]腹泻性贝毒OA与DTX1制备方法的初步研究[D]. 冯振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本文编号:3543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543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9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