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sB和BaeR转录因子对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六型分泌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7 20:06
细菌进化出了一系列精细又复杂的大分子纳米装置来跨膜转运多种多样的底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小分子、DNA和毒力因子等,使其在复杂多变及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繁殖并建立感染。近些年,革兰氏阴性菌I型-Ⅵ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分子机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研究极大的加强了我们对各种分泌系统分子机制和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六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近些年发现的可以自由伸缩并靶向分泌效应分子的大分子结构装置,功能的多样性表现在参与细菌间竞争、群体密度感应、细胞毒性、宿主体内定殖、细菌的毒力和存活等生物学活动。目前,对T6SS的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有了长足的累积,但是调控T6SS的机制研究较少。本实验室临床分离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orcine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x PEC)PCN033前期研究表明,PCN033有一套完整的功能性的T6SS,在细菌间竞争、细菌与宿主的互作和致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点突变菌株Rcs FS2DM3Q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首先用多粘类芽孢...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Ⅵ分泌系统
1.1.1 Ⅵ分泌系统
1.1.2 Ⅵ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1.2 Ⅵ分泌系统的调控
1.3 Rcs信号转导系统
1.3.1 信号感知和信号转导
1.3.2 RcsF
1.3.3 RcsB
1.3.4 RcsC
1.3.5 RcsD
1.3.6 Rcs调控的靶标
1.3.7 Rcs调控子的功能
1.3.8 Rcs调控子与环境适应性
1.4 BaeSR双组份调控系统
1.5 细菌的环境适应性
1.6 大肠杆菌T6SS研究现状
1.6.1 效应因子和功能
1.6.2 调控
1.7 立题依据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试剂及试剂盒
3.2.2 菌株、质粒、细胞、试验动物和引物
3.2.3 仪器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方法
3.3.1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3.3.2 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3.3.3 PCR和酶切反应体系
3.3.4 荧光定量PCR
3.3.5 Western印迹
3.3.6 生长曲线测定
3.3.7 吞噬存活试验
3.3.8 粘附侵入试验
3.3.9 凝胶阻滞试验
3.3.10 表面等离子体质膜共振试验
3.3.11 足迹法
3.3.12 细菌存活率
3.3.13 活性氧检测
3.3.14 ICP-MS测定胞内离子
3.3.15 体内定殖试验和病理组织变化
3.3.16 Hcp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3.17 血脑屏障通透性试验
3.3.18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Rcs信号转导系统调控T6SS机制的研究
4.1.1 多粘菌素B对强弱毒株生长的影响
4.1.2 点突变菌株Rcs FS2DM3Q的构建及转录组学测序分析
4.1.3 突变株Rcs FS2DM3Q相关表型验证
4.1.4 Rcs B正调控T6SS的表达
4.1.5 Rcs B调控T6SS以应对氧化压力胁迫
4.1.6 T6SS和 rcs B缺失降低Ex PEC对小鼠的致病性
4.1.7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表型验证
4.2 Bae SR调控T6SS通路的研究
4.2.1 锌离子压力刺激对强弱毒株生长的影响
4.2.2 Bae R正调控T6SS的表达
4.2.3 Bae R激活T6SS以应对离子压力刺激
第5章 讨论
5.1 Rcs信号转导系统调控Ex PEC的 T6SS
5.2 T6SS对氧化压力应激的反击
5.3 T6SS在病原菌感染致病中发挥的作用
5.4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Bae SR调控Ex PEC的 T6SS
5.5 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670960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Ⅵ分泌系统
1.1.1 Ⅵ分泌系统
1.1.2 Ⅵ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1.2 Ⅵ分泌系统的调控
1.3 Rcs信号转导系统
1.3.1 信号感知和信号转导
1.3.2 RcsF
1.3.3 RcsB
1.3.4 RcsC
1.3.5 RcsD
1.3.6 Rcs调控的靶标
1.3.7 Rcs调控子的功能
1.3.8 Rcs调控子与环境适应性
1.4 BaeSR双组份调控系统
1.5 细菌的环境适应性
1.6 大肠杆菌T6SS研究现状
1.6.1 效应因子和功能
1.6.2 调控
1.7 立题依据
第2章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试剂及试剂盒
3.2.2 菌株、质粒、细胞、试验动物和引物
3.2.3 仪器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3.3 方法
3.3.1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
3.3.2 蛋白的原核表达和纯化
3.3.3 PCR和酶切反应体系
3.3.4 荧光定量PCR
3.3.5 Western印迹
3.3.6 生长曲线测定
3.3.7 吞噬存活试验
3.3.8 粘附侵入试验
3.3.9 凝胶阻滞试验
3.3.10 表面等离子体质膜共振试验
3.3.11 足迹法
3.3.12 细菌存活率
3.3.13 活性氧检测
3.3.14 ICP-MS测定胞内离子
3.3.15 体内定殖试验和病理组织变化
3.3.16 Hcp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3.17 血脑屏障通透性试验
3.3.18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Rcs信号转导系统调控T6SS机制的研究
4.1.1 多粘菌素B对强弱毒株生长的影响
4.1.2 点突变菌株Rcs FS2DM3Q的构建及转录组学测序分析
4.1.3 突变株Rcs FS2DM3Q相关表型验证
4.1.4 Rcs B正调控T6SS的表达
4.1.5 Rcs B调控T6SS以应对氧化压力胁迫
4.1.6 T6SS和 rcs B缺失降低Ex PEC对小鼠的致病性
4.1.7 基因回复突变株的表型验证
4.2 Bae SR调控T6SS通路的研究
4.2.1 锌离子压力刺激对强弱毒株生长的影响
4.2.2 Bae R正调控T6SS的表达
4.2.3 Bae R激活T6SS以应对离子压力刺激
第5章 讨论
5.1 Rcs信号转导系统调控Ex PEC的 T6SS
5.2 T6SS对氧化压力应激的反击
5.3 T6SS在病原菌感染致病中发挥的作用
5.4 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Bae SR调控Ex PEC的 T6SS
5.5 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本文编号:3670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670960.html
教材专著